東西問|短評:為何說“美式人權”并不具普適性?
(東西問)短評:為何說“美式人權”并不具普適性?
中新社北京12月10日電 題:為何說“美式人權”并不具普適性?
作者 崔白露
今天是世界人權日。1948年12月10日,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世界人權宣言》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人權文件。70余年來,人權理念和實踐在此基礎上不斷豐富、發(fā)展和完善,人人充分享有人權,成為人類社會的夢想。
促進和保護人權是一個動態(tài)的歷史進程。然而,少數(shù)國家卻屢屢將自身人權標準強加于他國,其中尤以美國為甚。事實上,美國所標榜的人權模式并不具有普適性,亦非“教科書”,反而有明顯的局限性,甚至危害性。
其一,從人權概念出發(fā),“美式人權”的內(nèi)容只是“半吊子”。當前,以聯(lián)合國文件為基礎的現(xiàn)代人權概念,既包含人的生存權和發(fā)展權,亦包括自由、平等、民主等公民和政治權利,反映出國際社會共識。然而在美國,資本主義私有制和自由主義思想,催生出私權高于公權、財產(chǎn)權和公民權高于其他權利的資本主義人權觀,狹隘地將人權與公民權等同,輕視其他發(fā)展權利。而長期形成的“上帝選民”心態(tài)和唯我獨尊的優(yōu)越感,使其將自身人權標準作為唯一通行標準,并從實力和地位出發(fā),侵犯他國決定人權標準的權利。
其二,就本國人權而言,“美式人權”的效用仍是“燈下黑”。美國至今仍未批準《經(jīng)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兒童權利公約》《殘疾人權利公約》等核心國際人權公約,2018年更“任性”宣布退出聯(lián)合國人權理事會,引發(fā)國際社會嘩然。建國200多年,種族主義、干涉主義、擴張主義和帝國主義的遺毒還未根除,仇恨犯罪、社會分裂、貧富分化、槍支泛濫等問題卻層出不窮。面對世紀疫情,作為發(fā)達國家的美國卻創(chuàng)造4900萬累計確診和79萬死亡病例的負面記錄。美國的所作所為,與其標榜的“人權衛(wèi)士”形象大相徑庭,現(xiàn)實如一面“照妖鏡”,折射出其人權理念“外強中干”。
其三,從根本目的來看,“美式人權”的實質還是“地頭蛇”。20世紀70年代,時任總統(tǒng)卡特在國家層面推動“人權外交”,自此人權作為美國對外政策的“道德”武器,用以干涉他國內(nèi)政、實施霸道行徑。2001年以來,美國以反恐為名在全球約80個國家發(fā)動戰(zhàn)爭和軍事行動,引發(fā)嚴重人道主義災難,超80萬人喪生,3800多萬人流離失所;為維護本國企業(yè)壟斷地位,美國打著“人權”旗號實施“長臂管轄”和單邊制裁,侵犯他國主權和企業(yè)、公民權益;從關塔那摩監(jiān)獄虐囚到大規(guī)模監(jiān)聽,國際人權丑聞層出不窮;從政府、情報部門、智庫到媒體,集體熱衷編造人權謊言攻擊他國。可以說,美國只是以人權為名行真干涉。
“美式人權”行之久也,不僅耗盡美國的信用與聲譽,也讓其國內(nèi)百姓漸失期望:皮尤研究中心今年最新民調顯示,對政府持信任態(tài)度的美國民眾比例已從1958年的75%下降到不足25%,85%的受訪者認為美國政治制度亟需完全變革或重大調整。在全球范圍內(nèi),民主國家聯(lián)盟基金會“2021民主認知指數(shù)”對53個國家和地區(qū)的5萬多人進行調研,44%的受訪者認為美國是“本國民主的威脅來源”。而今年拜登政府重返聯(lián)合國人權理事會的投票中,美國得票數(shù)僅排在18個申請國的倒數(shù)第二位,頗具諷刺意味。
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權標準或人權模式,只有把人權的普遍性原則同本國實際相結合,才能走出一條適合國情的人權發(fā)展道路。正如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所說,“西方一些國家的人權觀并不代表國際人權觀”。
在第73個世界人權日的今天,世界或許更應該傾聽、吸收發(fā)展中國家的主張,讓人權的定義更加全面、豐富和均衡。(完)
國內(nèi)新聞精選:
- 2024年12月24日 09:30:13
- 2024年12月24日 09:09:13
- 2024年12月23日 15:49:24
- 2024年12月23日 14:13:38
- 2024年12月23日 12:01:50
- 2024年12月22日 16:48:36
- 2024年12月22日 15:53:01
- 2024年12月22日 09:16:06
- 2024年12月22日 09:08:46
- 2024年12月21日 19: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