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世界,習近平如何講故事?

分享到:
分享到:

面向世界,習近平如何講故事?

2022年09月27日 17:51 來源:中國新聞網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近觀中國·外交篇)面向世界,習近平如何講故事?

  中新社北京9月27日電 題:面向世界,習近平如何講故事?

  作者 鐘三屏

  “土地沃壤,稼穡備植,林樹蓊郁,花果滋茂,多出善馬?!?/p>

  2022年9月開啟中亞之行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烏茲別克斯坦媒體發(fā)表的署名文章中,講述了唐代高僧玄奘描繪撒馬爾罕美景的故事。兩國上千年友好交往的歷史,從故事中撲面走來。

  如果說外交是一門關于溝通的藝術,“講故事”或許正是最有效的溝通方式之一??纱猴L化雨、潤物無聲,也可振聾發(fā)聵、發(fā)人深省,這是故事的力量。

  作為中國故事的“第一主講人”,習近平常常在出訪的演講里、在國外媒體發(fā)表的署名文章中,用講故事的方式讓更多國家的人民聽見中國的聲音,增進彼此間的了解。

  細數習近平在外交場合講過的故事,不難發(fā)現,中外綿遠悠長的交往歷史是其取之不盡的“素材庫”。

  在海上交通樞紐新加坡,習近平談起當地博物館里的鄭和寶船模型;

  在佛教起源之地印度,習近平提及白馬馱經的典故;

  在絲綢之路上的伊朗,習近平說到中國使者張騫的副使曾在此受到隆重接待。

  ……

資料圖:“鄭和寶船” 1:1比例復建船體。<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記者 泱波 攝
資料圖:“鄭和寶船” 1:1比例復建船體。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歷史長河中,中國與許多國家都結下不解之緣,構成如今相知相識的共同記憶。無論是曾經的駝鈴相聞,還是舟楫相望,過往的交流成為如今的故事,也構筑起未來的互動基礎。

  如何讓文化背景迥異的聽眾聽得懂中國人的講述?

  那些激發(fā)文化共鳴的故事,往往能讓講述者與傾聽者之間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這也正是習近平快速拉近彼此距離的訣竅。

  在英國倫敦金融城市長晚宴上,習近平講起同一時代的東西方兩位戲劇大師——莎士比亞與湯顯祖。“每個讀過莎士比亞作品的人,不僅能夠感受到他卓越的才華,而且能夠得到深刻的人生啟迪?!?/p>

  與此同時,他也向在座英國聽眾介紹,“中國明代劇作家湯顯祖被稱為‘東方的莎士比亞’,他創(chuàng)作的《牡丹亭》、《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等戲劇享譽世界”。

  兩位文學巨匠的同頻共振,拉近了中國與英國的“文化距離”。

  在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市,習近平在談及海明威和他筆下的《老人與海》時,還特別提起自己的一段軼事:“我去了海明威經常去的酒吧,點了海明威愛喝的朗姆酒配薄荷葉加冰塊。我想體驗一下當年海明威寫下那些故事時的精神世界和實地氛圍”。

  三言兩語,幾段故事,習近平讓聽者感到大洋彼岸的中國并非文化中的“他者”。

  面向世界講述中國,習近平也常常采用講故事的方式,并多次講到他自己或友人的故事。

  在講述中國的發(fā)展歷程時,他沒有用宏大的場景描述,也沒有用任何的統(tǒng)計數字,而是選擇了一個與他個人經歷緊密相關的村莊——梁家河的變化。

  在一次外訪中,習近平講述自己在陜西梁家河當農民的時光,“我和鄉(xiāng)親們都住在土窯里、睡在土炕上,鄉(xiāng)親們生活十分貧困,經常是幾個月吃不到一塊肉”,“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讓鄉(xiāng)親們飽餐一頓肉,并且經常吃上肉。但是,這個心愿在當時是很難實現的”。

  緊接著,他說起梁家河如今的變化,“今年春節(jié),我回到這個小村子。梁家河修起了柏油路,鄉(xiāng)親們住上了磚瓦房,用上了互聯網,老人們享有基本養(yǎng)老,村民們有醫(yī)療保險,孩子們可以接受良好教育,當然吃肉已經不成問題”。

    資料圖:陜西省延安市梁家河村風光。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資料圖:陜西省延安市梁家河村風光。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作為14億多中國人民的領導人,在習近平向外界講述的中國故事中,復雜而深刻的中國今昔之變濃縮在一個小小的村莊里。中國發(fā)展的宏大敘事,還原為一處處生動的細節(jié)。

  星巴克董事會名譽主席霍華德·舒爾茨當時也是臺下的聽眾之一,通過習近平的講述,“梁家河”這個此前從未聽說過的地名,在他的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發(fā)生在這個中國陜北小村莊的故事,讓舒爾茨對中國夢和美國夢的共通之處有了更深的理解。

  “中國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國?!痹谡勑﹂g,在感動中,在回味深長的故事里,人們看到一個具體又可感的中國領導人,也看到一個宏大而復雜的中國。

  解讀習近平講故事,也為更多人成為中國故事的“主講人”開啟了可能。

  在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是“價值出口”;在地球村時代,每個人都是“國家名片”。在這個格外需要交流與理解的時代,打動人心的故事,正在成為一門溝通中外的世界語言。(完)

【編輯:陳海峰】
發(fā)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fā)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xié)議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