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回歸25周年)專訪歷史記述者林發(fā)欽:立體式呈現澳門過去、現在與未來

分享到:
分享到:

(澳門回歸25周年)專訪歷史記述者林發(fā)欽:立體式呈現澳門過去、現在與未來

2024年12月18日 19:34 來源:中國新聞網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中新社澳門12月18日電 題:專訪歷史記述者林發(fā)欽:立體式呈現澳門過去、現在與未來

  中新社記者 劉玥晴 朱賀 鄭嘉偉

  沿著古韻十足的澳門福隆新街前行,黃墻紅窗映入眼簾。穿過熙攘的人群,可走進坐落在福榮里九號的文化公所。嶺南特色的紅地磚,西關風情的趟櫳門,精致考究的蠔殼窗……煙火味、歷史感在此交織,令這處所在頗有大隱隱于市的意味。

  步入其中,書香夾雜著南國特有的潮濕,散發(fā)出百年建筑的厚重氣息。成立于2014年的文化公所是出版社、書店和文化空間的集合體,其發(fā)起人之一、澳門文教出版協會會長林發(fā)欽,捧起一本小巧的創(chuàng)意書《澳門彈起》為中新社記者作介紹。

12月17日,澳門文教出版協會會長、澳門口述歷史協會會長林發(fā)欽在文化公所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講述他眼中的“立體澳門”。中新社記者 朱賀 攝

  這本全景式立體書由林發(fā)欽編著、香港插圖師劉斯杰繪制,以“一書兩號”的形式在內地和澳門發(fā)行,不久后將推出英文、葡文版。書中僅三千余字,“復原”了大三巴、媽閣廟和龍環(huán)葡韻等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文化景點,讀者翻閱時如同在古跡中游走穿梭,感受多元文化魅力。這是近年文化公所的創(chuàng)意出版成果,也是澳門出版界攜手粵港的合作典范。

  立體式呈現澳門風貌,是林發(fā)欽25年來一直在做的事。1999年澳門回歸時,正在暨南大學讀書的林發(fā)欽以當地報紙?zhí)丶s記者的身份采訪了身邊澳門同學,記錄喜悅時刻,“大家都很興奮,不約而同在宿舍里掛起五星紅旗和澳門特別行政區(qū)區(qū)旗”;畢業(yè)后回澳門教書,他開始記錄普通人的故事。

  如今,林發(fā)欽另一為外界熟知的身份是澳門口述歷史協會會長。這一成立于2008年的民間團體專注于保存公眾記憶,從細微處探尋歷史發(fā)展軌跡。當時,一位受訪長者離世,令林發(fā)欽產生前所未有的緊迫感,他立志將口述史研究當作“必爭朝夕”的事業(yè)。

  從土生葡菜到傳統(tǒng)木藝,從制衣工人到街頭小販,從氹仔老街到廟宇文化……十多年來,林發(fā)欽與時間賽跑,與協會學員帶著錄音和錄影設備穿梭澳門街頭,訪問近千人,搜集親歷者記憶,對澳門多元文化交織的歷史細節(jié)做了大量探索與記錄。

作為澳門口述歷史協會會長,林發(fā)欽與協會學員帶著錄音和錄影設備穿梭澳門街頭,訪問近千人,對澳門多元文化交織的歷史細節(jié)做了大量探索與記錄。中新社記者 朱賀 攝

  1949年11月,澳門新馬路搭起了一座牌樓,慶祝新中國成立。此后20余年,搭建牌樓、與家人外出觀賞牌樓,成為澳門同胞為祖國慶生的重要方式。

  林發(fā)欽采訪過16位參與設計和制作國慶牌樓的澳門老居民,除了專業(yè)美術工作者,工人、教師、學生等群體也參與其中?!氨磉_對祖國的眷懷與依戀,是大家搭建牌樓的初衷”,他介紹,“這不是一個人的事,是數代澳門同胞向往祖國的集體表達”。

  除了記述歷史與文化風貌,林發(fā)欽認為,展現澳門現實新變化的題材也值得書寫,其中必不可少的便是與內地日漸深入的“雙向奔赴”。赴內地參加圖書博覽會,版權貿易往來熱絡,共同策劃澳門青年逐夢粵港澳大灣區(qū)的有關書目……他說,如今兩地文化界的合作不僅是思想文化的互通,也見證了民眾生活變遷、融合程度加深。

  “把澳門建成為‘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不是一句口號,是我們新的文化使命?!绷职l(fā)欽說,依托內地優(yōu)質出版資源,在“引進來”“走出去”的過程中向世界講好澳門故事,是澳門文教出版協會目前在做的一項重要工作。

  “正是一個個普通的個體,參與、締造了澳門的過去、現在與未來?!?5年來置業(yè)、結婚、生子,林發(fā)欽眼中的澳門愈發(fā)立體,他也期盼能夠努力留下更多重要的口述記錄。(完)

【編輯:張子怡】
發(fā)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fā)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