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宮廷和田玉文化特展亮相齋宮展廳 半數(shù)展品首次展出

分享到:
分享到:

清代宮廷和田玉文化特展亮相齋宮展廳 半數(shù)展品首次展出

2025年01月07日 10:28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中新網(wǎng)北京1月7日電 (記者 應妮)作為故宮博物院建院100周年的首展,“玉出昆岡——清代宮廷和田玉文化特展”7日在齋宮展廳正式對公眾開放。

  故宮博物院從收藏的約三萬件古代玉石器中精選出258件和田玉器,分“玉之源”“玉之禮”“玉之雅”“玉之巧”“玉之用”五個單元,講述清代和田玉文化,展現(xiàn)清代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其中約130件是首次公開展出。

“玉出昆岡——清代宮廷和田玉文化特展”展覽現(xiàn)場,下為乾隆御題白玉采玉圖山子。 中新社記者 應妮 攝

  一進展廳,獨立展柜中的一件不起眼的白玉辟邪頗值得說道。故宮博物院器物部研究館員、策展人黃英介紹,這件玉器的年代可追溯至漢代,是故宮收藏最早的和田玉籽料器。傳說辟邪是一種能驅(qū)走邪穢的神獸,原型為產(chǎn)于西亞、北非等地的獅子。西漢時期,這種動物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傳入中國,并與傳統(tǒng)翼獸結(jié)合,衍生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神獸——辟邪。此件辟邪與陜西渭陵遺址出土的一件玉辟邪非常相似。

  乾隆御題白玉采玉圖山子的頂部和背部保留子玉皮殼,呈大面積桂花黃色及褐色。正面采用減地高浮雕技法再現(xiàn)琢采玉情景:兩名男子頭戴氈帽,腳穿高靴,腰間扎繩,長繩盤于腰后,正彎腰躬身,雙手用力搬動玉石,背面陰刻楷書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御題詩《于闐采玉》。二人所搬的玉石下方陰刻水草紋,說明此件玉山描繪的是采集和田玉子料的場景。

“玉出昆岡——清代宮廷和田玉文化特展”展覽現(xiàn)場。 中新社記者 應妮 攝

  獨立展柜中的白玉盤龍鈕“大清受命之寶”為乾隆皇帝欽定二十五寶之首,據(jù)《交泰殿寶譜》所記為“以章皇序”,即表明大清皇帝受命于天的正統(tǒng)身份,因此倍顯珍貴。展廳中還有青玉蟠螭鈕“宣文之寶”、白玉交龍鈕“太上皇帝之寶”、碧玉龍鈕“太上皇帝之寶”、碧玉龍鈕“梨花伴月”印和為人熟知的“十全老人”印。

  此外,乾隆皇帝大量制作仿古玉器,既有造型仿古,也有紋飾仿古、風格仿古及仿古意者。如乾隆御題青玉獸耳活環(huán)鳧魚紋壺就仿自青銅“漢鳧魚壺”,乾隆御題青玉百獸紋豆仿《欽定西清古鑒》所繪青銅“周百獸豆”而制。乾隆皇帝在諭令制作仿古玉器時,雖參照《欽定西清古鑒》所錄,或許還會直接參考青銅器原件,但也會根據(jù)自身喜好或玉料實際情況,在原器基礎上作適當調(diào)整。

“玉出昆岡——清代宮廷和田玉文化特展”展覽現(xiàn)場?!?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記者 應妮 攝

  展覽名稱“玉出昆岡”出自蒙學經(jīng)典《千字文》。新疆和田,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玉料產(chǎn)地,玉料的開采可早自新石器時代。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貢玉制度的實施將和田玉的使用推向歷史高峰,和田玉的制作和使用空前發(fā)展和繁榮,中國玉器藝術(shù)進入歷史上第三個發(fā)展高峰。

  據(jù)悉,展覽將配套出版展覽圖錄,故宮官方網(wǎng)站將同時推出線上展覽,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官方視頻號等平臺將對此次展覽進行多渠道、多形式的推送。展覽位于故宮博物院東六宮區(qū)域的齋宮展廳,展出至2026年1月4日,觀眾可通過“故宮博物院”小程序預訂故宮門票后免費預約展覽。(完)

【編輯:劉陽禾】
發(fā)表評論 文明上網(wǎng)理性發(fā)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xié)議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
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轉(zhuǎn)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