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久久区,国偷自产福利一区在线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IT新聞
    評論:富士康又一員工“猝死”的思考
2010年03月18日 13:50 來源:IT時代周刊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近半年,富士康真是“多事”。

  繼去年7月發(fā)生員工孫丹勇跳樓自殺事件后,富士康又曝員工馬向前命案。據報道,2009年,富士康出現了6起員工“猝死”事件。

  1月23日,凌晨4時左右,在富士康深圳觀瀾分廠華南培訓處,正在上夜班的19歲員工馬向前突然死亡。富士康方面隨后告訴死者家屬,經過鑒定,馬向前屬于意外猝死。但是家屬提出強烈質疑,認為馬向前是在工廠上班時被打死的。

  霎時間,富士康又一次因員工非正常死亡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關于馬向前之死的各種疑問紛至沓來。

  筆者認為,馬向前之死的種種疑團,并非多么深奧莫測,但之所以鬧大,在很大程度上是富士康處置失當造成。富士康一系列武斷專行、自以為是的處理方法,令人生疑。這從媒體報道可窺一斑。

  疑問一,閃爍其辭,欺騙死者家屬。本來,人既已死,對家屬應以誠相待。事發(fā)后,富士康安全部門的孫主管先說帶家屬去醫(yī)院看,卻把他們拉到觀瀾和平賓館,說醫(yī)院就在賓館后面。但賓館后面根本沒有醫(yī)院;后又說去醫(yī)院,結果把人拉到了觀瀾樟坑徑村警務處,說要辦理接收遺物手續(xù)。最后才說遺體已經送殯儀館了。接下來又拖時間,說要等家屬到齊了才去,還荒唐地說遺體只能看一次。

  孫主管為什么要帶家屬大繞圈子?在此期間,富士康有無在馬向前的遺體上做手腳?這些未解之謎,富士康該作何解?

  疑問二,猝死毆死,迷霧重重。事發(fā)之時,死者被人發(fā)現躺在工廠宿舍的樓梯口。120急救人員搶救不及,遂宣告馬向前死亡。隨后,富士康方面將死因定性為猝死。但家屬前往死亡地點查看時看到地上有血跡,在殯儀館又發(fā)現死者裸露的上半身有傷痕,胸口淤青,鼻孔有血污,額頭和前胸還有壓痕,后腦勺靠左邊還有一個直徑約3.5厘米、圓形的大腫包。而據一目擊者透露,離地面血跡不遠的垃圾桶旁,有一條破損的工作凳。他還看到事發(fā)后有人給死者“洗澡”(懷疑是在洗去血跡)。

  疑問三,巨額懸賞,意欲何為。由于事件發(fā)生在凌晨4時,死者死后才被人發(fā)現,為征得目擊線索,富士康大手筆出價50萬元人民幣懸賞現場目擊者提供線索。

  此舉不禁令人驚訝。

  作為當事者,富士康應當回避,這是常識,特別是在家屬懷疑死者是被人毆打致死之時,應由公安等獨立部門來征集線索。而富士康急忙忙越俎代庖,懸紅天價,令人懷疑其動機。試想,如果有目擊者看到死者是被毆打致死,他敢領這筆巨賞嗎?或者說,他領了這筆巨賞,還能指望其有公正立場嗎?

  怪不得后來網上曝出有一目擊者,其所言對富士康不利,而此賞金至今無人領。

  由于家屬不服和諸多疑問,警方終于介入調查。1月27日,經深圳市公安局法醫(yī)檢驗中心第二次尸檢,發(fā)現馬向前頭部及體表有多處外傷,否定了第一次尸檢得出的猝死論斷,改為“死因不明”,警方也因此將此案定性為刑事案件。日前,深圳公安所做的尸體解剖結論是高空墜亡,令此案更加撲朔迷離。

  從“猝死”到“死因不明”,從民事糾紛到定性為“刑事案件”,堂堂富士康面對媒體和大眾,竟然所言不實,令人憤慨。它何以會陷入如此尬尷和被動的局面?竊以為至少有兩點值得反思:

  一是處事無章法,管理有疏失。

  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IT代工廠,也屬于著名的世界級企業(yè),但在面對員工非正常死亡一類的突發(fā)事件時,多次顯得毫無章法,進退失據。依據常識,大凡管理嚴謹的大型企業(yè),都會有應急機制。出了事,該內部處理的,交辦相關部門;屬外部處理的,該報案的要報案。而我們看到的富士康,前言不搭后語,漏洞百出。對案情處理,被動拖宕,竟然事過5天才遲遲報案,坐失主動。

  二是家丑不外揚,文化有缺陷。

  通觀富士康的企業(yè)文化,大有家丑不可外揚之嫌,一遇員工非正常死亡的突發(fā)事件,所在部門不是從自身找問題,而是先把“屎盆”扣到員工頭上。跳樓殞命的孫丹勇丟失iPhone手機,確實“違反規(guī)定”,但富士康在陳述事件過程中,卻有意回避死者接受調查時遭到非法搜查、拘禁和毆打。富士康的不誠信可見一斑。

  此次,富士康又是一味強調馬向前是“違紀曠工”,卻對現場證據、死者的斑斑血跡和傷痕等線索統(tǒng)統(tǒng)視而不見。這樣,公司由下至上,層層瞞報,層層護短,高高在上的郭臺銘雖誓言要“查明真相”,也只能被視為裝腔作勢了。

  難怪這一回,富士康一主管說“全世界最想知道真相的是我們”時,有網民說這是“超級大話”!  

    ----- IT新聞精選 -----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