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洪水初見成效
通過對蓄洪區(qū)的調配,我們看到,只要科學有效地進行調控、調度,我們就有辦法馴服狂暴的洪水,把災害損失降得更低。事實上,早在這場洪水到來之前,安徽省就已經請上游的河南盡可能運用上游水庫攔蓄洪水,與此同時,安徽省從6月下旬開始,調度淮河中下游干支流上的控制閘開閘泄水,減少水量,為7月發(fā)生的洪水騰出空間。這一系列組合拳,將一場天災變成了一場管理洪水的行動。
安徽省水利廳副廳長張效武:“應該講還有兩個重要的方面,一個就是近期治淮工作取得的成效,第二點呢,就是科學調度,實施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
張效武告訴記者,1991年,淮河也遭遇了洪災,從那以后,國家加大了對淮河整治的投入力度,特別是2003年以后,步伐進一步加快,16年來,已累計投入220億,用于重點工程建設、設立蓄洪區(qū)。
除了那些大型的水利工程之外,完善的預報、監(jiān)測體系也在歷次抗洪救災過程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這個辦公室既可以和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淮河水利委員會直接聯(lián)系,又可以隨時掌握安徽境內所有的水文情況。任借這套體系,在6月24號,強降雨來臨之前,部分地區(qū)還處于干旱時,安徽卻開始開閘放水。
從6月24日開始,蚌埠閘提起來以后,我們就一直沒有關了。到這次洪水,就是這一次的洪水到來的時候,蚌埠閘在那時候已經下泄了十幾億立方米的洪水。
事實證明,到洪水襲來時,這些預報、監(jiān)測體系發(fā)揮著和大型水利工程同等重要的作用。一般來講,水利工程的投入產出比是一比三,而在洪水多發(fā)地區(qū),這個投入產出比更高。
安徽省水利廳副廳長張效武:“如果沒有經過投入這么多的工程建設,這么多建立起來這樣的工程體系,我們將要多損失400多億。”
張效武說,傳統(tǒng)的防洪觀念還是依靠工程來擋水,而如今,隨著國家投入力度逐步加大,防洪正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轉變。目前在此次洪災中,安徽省先后啟用過7個行蓄洪區(qū),轉移人口比1991年少49萬人,極大地降低了受災成本。
安徽省水利廳副廳長張效武:“那現(xiàn)在呢,我們該給它讓道的時候,我們要讓道,就是人跟水,人水的關系,漸漸的確實是走向了這么一種,和諧的一種關系。像人水和諧,現(xiàn)在03年大水以后,我們把八萬湖三十萬人遷出行蓄洪區(qū),這也是一種人水和諧,從這個人水之間的相互的抗御到人水之間的相互和諧!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