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兩個具有“國際影響”的事件頗為引人注目:一件為“豪捐”,耶魯大學中國留學生張磊為感激母校的培養(yǎng)之恩,承諾捐款八百多萬美元,引起了中國網(wǎng)友 “義憤填膺”的人肉搜索,指責他“吃里扒外”甚至是“賣國賊”;一件為“吻別”,中國留學生江海松因與女友機場“吻別”擅闖安全區(qū),導致紐瓦克國際機場關閉6小時,數(shù)千乘客重新安檢,引起海內(nèi)外輿論大嘩,華人如何真正做到入鄉(xiāng)隨俗融入主流,如何塑造海外華人形象再次成為熱議話題。
從文化角度看這兩個熱點事件:校友向母校捐款,只要款項正當、程序合理并反映了當事人的真實意愿,那就應該是一段佳話。其實,畢業(yè)生向?qū)W校捐款,本是歐美高校常見之事,張磊的行為,很符合國外的捐贈傳統(tǒng),名校獲得畢業(yè)生巨額捐贈,而且沒有國別之分,已經(jīng)是國際慣例。張磊向母校耶魯大學捐贈,雖然我們一開始在情感上似乎無法接受,但這屬于他的個體行為,更是他的自由,愛可以是多元的,愛海外母校與是否愛國之間并沒有直接聯(lián)系,因而,我們沒有理由指責他沒有捐贈給國內(nèi)母校中國人民大學,更沒有理由指責他不愛國。事實上,也有很多留學中國的外國學生曾經(jīng)捐助中國母校,難道,這也說明了他們不愛自己的國家?令人遺憾的是,眾多網(wǎng)友不但對這種文化傳統(tǒng)顯得非常陌生,而且條件反射般地“上綱上線”,一看到“肥水流入外人田”,第一反應就是不滿乃至激憤,狹隘的民族主義與莫須有的“愛國主義”一拍即合;反過來,同樣是中國留學生,江海松的機場“吻別”可謂“壯舉”,雖然也很感人,似乎還帶有歐美人在愛情上體現(xiàn)出的激情與浪漫,但這里的問題是,個體的愛情表達怎么能夠公然妨礙甚至挑戰(zhàn)公共秩序與公共利益呢?截至昨天下午4點左右,新浪網(wǎng)“你如何看中國留學生吻別致美航站樓關閉?”的調(diào)查顯示:回答“不理解,當事者個人行為妨害公眾利益,應予以處罰”的占63.7% ,回答“理解,當事者并無惡意,航站樓關閉也不是其一人之責 ”的占31.2%,回答“不好說”的占5.2%。從這樣的調(diào)查結(jié)果來看,大眾對該事件的評價總體來說還比較理性。
兩個事件,是兩塊文化試金石:隨著國際交往的日漸頻繁,文化的默契與互動是大勢所趨。文化既可以是具體的,外在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內(nèi)在的。粗略看來,“吻別”事件屬于前者,“豪捐”事件屬于后者,從兩個方向考驗著我們對文化的理解能力。對前者,我們比較容易達成共識,事實上,多年來,隨著海外華人整體形象討論的深入開展,很多人已經(jīng)提高了認識,只是做得還很不夠。而對后者,涉及深層的文化傳統(tǒng)、文化觀念,需要我們開闊視野,擴大心胸,在一個更高的平臺上理解文化共性,從而融入國際主流文化。
賈夢雨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