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夏林指余秋雨向四川災區(qū)捐款20萬為“假捐”
余秋雨“假捐事件”引多方熱議
又是一場傳媒人士針對“大師”掀起的風波!侗本┪膶W》編審蕭夏林日前在博客中“揭發(fā)”余秋雨向四川災區(qū)捐款20萬元為“假捐款”,令去年才享受了上海市教委為之設立“余秋雨大師工作室”待遇的余秋雨“大師”處境尷尬,一時當事雙方展開“你質疑我聲明,你澄清我再質疑”的唇槍舌劍,網(wǎng)絡上又分化成“倒余派”和“倒蕭派”展開論戰(zhàn),這番情景與年初的《人民日報》文藝副刊資深編輯李輝質疑文懷沙“大師”的那場風波何其相似?!中國文壇總是充斥著此類的風波。
1
老冤家拋出質疑:余秋雨宣稱向災區(qū)捐款20萬并未兌現(xiàn)
2008年5月23日,余秋雨在其博客上發(fā)表了一篇名為《就汶川賑災捐款答記者問》的博文,以記者提問的方式點出自己“給四川捐款一次就高達20萬元”。而正是這篇博文給他引來如今的麻煩。時隔一年,余秋雨的老冤家,曾與其打過名譽侵權官司并令其敗訴的《北京文學》雜志編審蕭夏林于今年5月25日和31日,接連發(fā)表題為《文化首騙余秋雨的大愛至善——假捐款真詐騙》和《余秋雨20萬假捐款“真相調查”》的博文,質疑余秋雨宣稱一次捐款高達20萬元并沒兌現(xiàn),認為余秋雨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捐款屬“虛擬虛構捐款”。
《余秋雨20萬假捐款“真相調查”》一文近日首先被國內知名博客網(wǎng)“博客中國”置頂,隨后迅速被多家博客網(wǎng)站和論壇所轉載。在這篇洋洋數(shù)萬字的博文中,蕭夏林言辭頗為激烈。他指出,余秋雨沒有捐那么多。他比較了去年大地震發(fā)生后全國四家媒體關于余秋雨捐款的同源報道后認為,由這四篇報道可以確定,余秋雨及他所擔任名譽董事長的上海九久讀書人文化實業(yè)有限公司當時實際一共只捐款6萬元。
余秋雨被質疑的不僅是捐款數(shù),還有他和該文化公司去年被不少媒體所報道的建兩所希望小學的承諾,蕭夏林認為這也屬商業(yè)炒作,“汶川大地震(至今)一周年了,我們沒有看到余秋雨建設‘秋雨九久希望小學’、‘99書友希望小學’的任何消息……”
6月10日,余秋雨委托九久讀書人公司在博客中發(fā)表聲明稱,去年“5·12”汶川大地震發(fā)生后,九久讀書人公司名譽董事長余秋雨在2008年5月14日決定,捐款20萬元修建一所希望小學,請公司聯(lián)系安排。“公司和上海對口援建的災區(qū)城市都江堰經(jīng)過多次商討,決定將余秋雨先生的捐助用于三所新建學校的圖書館。今年5月初,隨著都江堰新建學校的即將落成,此項工作已經(jīng)啟動。圖書館將于9月新校舍啟用的同時開放,歡迎大家參觀指教!甭暶鬟稱,針對某些人的誣陷,事實會說明一切,同時保留使用法律手段的權利。
2
余秋雨方面極力澄清,蕭夏林不買賬再拋質疑
對于這一聲明,蕭夏林并不滿意,次日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余秋雨出示不了相關部門的收據(jù),以及所捐單位名稱、地址等,就意味著假捐款,“他簡直是個作假超級大師、文化首騙”。
余秋雨助手金克林接受采訪時表示,余秋雨當時捐贈的是《文化苦旅全書》和《秋雨文集》所得的20萬版稅而非圖書。對于之前余秋雨聲言說要建秋雨希望小學,如今卻改為捐款用于建都江堰三所新建學校的圖書館一事,金克林解釋說,其實這并非余秋雨想改變主意,而是經(jīng)過核算后得出結論,這20萬元根本不夠建一所學校。于是余秋雨只能和災區(qū)有關人士商量,把捐建學校變成捐建圖書館。金克林表示,余秋雨是文化人,不可能做假、做這種沒良心的事。金克林并稱,“蕭夏林曾經(jīng)和余秋雨打過官司,他的博文完全是瘋子般的攻擊性語言,根本不可信,相信網(wǎng)友會有辨別謠言的能力,用不了多久,謠言將不攻自破,耐心等等吧!”
九久讀書人公司董事長黃育海也向媒體記者講述了余秋雨捐款20萬的始末。他表示,去年5月底,余秋雨去災區(qū)就已經(jīng)和當?shù)赜嘘P部門表示要捐20萬修建一所希望小學。地震過后,災區(qū)修建的房子抗震級別要求必須能達到10級,20萬修建一所這樣的學校是遠遠不夠的。于是,公司就和余秋雨商量,準備將20萬在災區(qū)建設三所圖書館,分別建在一所高中、初中、小學。目前,圖書館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中,今年9月學校開學正式開放。黃育海稱余秋雨捐的20萬已經(jīng)到賬,針對捐款有無收據(jù)的質疑,他的說法是:“捐款方式有多種,一種就是捐獻給紅十字會,能拿到相關票據(jù),但是紅十字會將錢花在什么地方,我們不太清楚。另一種就是捐建具體項目,余秋雨是做實事的人,于是就捐建項目。這種善事能有什么收據(jù)?”至于為何不公布捐建圖書館原在的學校名稱,黃育海解釋是因為目前根本確定不了學校的名稱,都江堰是重災區(qū),學校、居民房都在規(guī)劃、重建。一些學校可能會合并、另建,以前的名字也會隨之變更。學校的名稱尚且不確定,所以也無法公布圖書館的名字。
針對這份聲明,蕭夏林再次提出自己的質疑:一是四川無人敢為余秋雨作證,“金克林所言四川接受余秋雨20萬捐款單位,并沒有與余秋雨一起出來聲明,證明余秋雨真捐。在余秋雨的聲明中,我們也沒有看到所謂余秋雨捐款的接受單位。這就是說,余秋雨捐款在都江堰沒有接受單位!倍怯嗲镉暌驗榧倬,不敢學習鄭淵潔,“去年,著名童話作家鄭淵潔被人質疑假捐款,鄭淵潔馬上拿出38萬元的捐獻證書和捐款發(fā)票證明,什么也不用說。余秋雨為什么不學習鄭淵潔呢?當然是不敢,也沒有辦法學。”針對此前余秋雨助手金克林曾在接受采訪時說,四川電視臺對捐款有錄像,蕭夏林表示:“拿出視頻來不就可以了,可他現(xiàn)在連一個證據(jù)也拿不出來!
3
文化圈人士跳出說事,易中天閻延文“劍指”余秋雨
這一廂,當事雙方唇槍舌劍,那一廂,觀戰(zhàn)的文化圈人士亦按捺不住。
繼日前對“李輝質疑文懷沙”事件發(fā)表“道德飆車”論后,“學術超男”易中天14日又在其博客上發(fā)表《余秋雨公民的權利與義務》一文,對余秋雨涉嫌“詐捐”事件侃侃而談。與上次針對質疑方李輝不同的是,這次易中天針對的不是質疑方蕭夏林,而是被質疑方余秋雨。
易中天表示,余秋雨必須回應“詐捐”事件,必須拿出“捐款如期到位”的確鑿證據(jù)。“出來混,是要還的,余先生得包涵一點!贬槍啪米x書人公司董事長黃育海稱余秋雨所捐20萬“當然到賬了”,易中天在文中追問黃育海:“到哪個賬了?怎么到的?啥時候到的?千萬別說余公民熱淚盈眶地拎著密碼箱,直奔災區(qū)而去,收據(jù)都沒要一個。也別說貴公司專門為此單獨設立了一個賬戶,啥時要用啥時用。諸如此類的說法,恐怕都是難以服眾的!
易中天在博文中發(fā)表了四點明確意見“余秋雨公民可以不捐”、“余秋雨公民不能詐捐”、“公眾可以質疑余秋雨”、“余秋雨公民必須回應”。易中天認為,“余秋雨公民的版稅,非偷非搶,非貪非賄,是他的合法收入。如何支配,也是他的自由。因此,余秋雨公民哪怕一文不捐,我們也不能說三道四!薄澳憧梢圆痪,不能詐捐。尤其是公眾人物,尤其是號稱捐款最多最早者,必須信守諾言,盡快到賬。如果揚言捐款多少萬,又分文不見,那就不是什么‘誠信’問題,而是涉嫌‘欺詐’,即騙取公眾的愛戴和同情!
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因為是‘公開捐款’,而且是‘巨額捐款’,其中已涉及到公德、公義、公信力,以及公眾的回報,余秋雨公民必須面對監(jiān)督和質疑。在這個問題上,他不能行使‘沉默權’,也不能拿‘言論自由’作擋箭牌。沉默、拖延、推諉、繞彎子、編謊、打太極拳、王顧左右而言他,就不但涉嫌挑釁社會公德,也是對公眾智力的侮辱,后果很嚴重!
著名女作家閻延文日前也在博客中撰寫《余秋雨沒有道德豁免權》一文中指出,余秋雨若不能正視公眾的道德監(jiān)督,就該退出公共舞臺。閻延文沒有在捐款憑證上做文章,而是另尋角度,指出余秋雨回應捐款的“倒余專業(yè)戶”之說既無力又可笑。她認為從去年5月至今,余秋雨屢遭公眾質疑后的一系列言行,恰好證明了他思維滯后,“上個月遭網(wǎng)友廣泛質疑的余秋雨博文《不準再侮辱中國人》,就流露出了這樣一個邏輯:侮辱余秋雨就是侮辱中國人,原來,余秋雨竟成了全體中國人的形象代言人。若按照此邏輯推演下去,余秋雨假捐款就是中國人假捐款,余秋雨受質疑就是中國人受質疑,余秋雨不誠信就是全體中國人不誠信……這種荒唐邏輯,體現(xiàn)了余秋雨先生內心深處的價值錯位:如果你膽敢質疑余秋雨,就是冒犯了全體中國人!
閻延文指出,“作為公眾人物,就應該平心靜氣地接受公眾的道德質詢和人格追問。如果不能忍受公眾的道德監(jiān)督,或者堅持自己的道德豁免權,就應該選擇退出公共舞臺,不再占有公共文化空間!
4
有網(wǎng)友不認同質疑方式,蕭批余博文被指充滿語言暴力
網(wǎng)絡上的“倒余派”自然人多勢眾,但亦有網(wǎng)友對蕭夏林的質疑方式不敢茍同。余秋雨究竟有沒有假捐款,還有待證實,蕭夏林言論亦有欠妥之處。有不少評論者將矛頭倒轉向蕭夏林,指責蕭夏林此舉是“文人相輕”,是“私怨的升格”。
一位名為“李悔之”的網(wǎng)友則指蕭夏林批余秋雨的文章充滿語言暴力,“該文惡言相向,充斥仇恨意識和‘有罪敲定’的思維,暴力語言舉目皆是,這種文風極不足取,甚至應當受到譴責!”他表示自己沒有絲毫偏袒余秋雨之意,相反,他十分贊賞蕭夏林為求真相而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但重要的是要用事實說話,不能使用暴力語言,更不能‘有罪敲定’!”他指出蕭夏林的博文中暴力語言舉目皆是:“文化首騙”、“ 罪惡的黑手”、“世間最無恥的大眾文化明星文化商人”、“欺世盜名”、“眼淚像兒童撒尿一樣”、“發(fā)國難財”、“包藏禍心”、 “賊喊抓賊”……
類似惡劣文風斷不可助長!
本報記者 鄭麗虹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