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長城8851.8千米的背后
-手記
作為一名長期從事文化遺產報道的記者,我有幸一次次走近長城。山海關的雄壯、遷安“水下長城”的凄美、固陽秦長城的古樸、撫寧明長城的險要……向我呈現(xiàn)了長城的不同風貌。觀看地圖上的長城,感到長城像一束敏感的神經,從歷史記憶深處蜿蜒著伸向當代。
很少有文物像長城這樣承載了如此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解讀長城,不僅要從觀念的層面入手,也離不開物質層面的探究。但是長城太大,以至于我們無法把它看清楚!澳阒篱L城有多長?”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就把我們問得張口結舌。所幸的是,這個類似“斯芬克斯之謎”的謎底得以在我們這個時代揭示。2006年底,國家文物局聯(lián)合國家測繪局開展長城資源調查。今年4月18日,兩部門共同發(fā)布“明長城長度為8851.8千米”。這個一目了然的數(shù)字其實凝聚了眾多人的心血與汗水。
-文物部門定性測繪部門定量
-明長城東起遼寧丹東虎山而不是山海關
-測量發(fā)現(xiàn),明長城比文獻記載長出2000多公里
-明長城測量之后還要測量秦漢長城和其他時代的長城
-網上數(shù)字長城建立之后,人們就可以一日“看”遍長城花
重新認識長城
-受訪者: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 董耀會
-整理/李艷
明長城的東端起點是遼寧丹東的虎山:《明史》記載明長城“東起鴨綠,西抵嘉峪”,也就是說在山海關外面還有一段長城。這段長城到后期主要是防御后金的,滿族入關后就不再提這一段長城了,特別是修造了柳條邊后,開始采用“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的說法,而且那段長城在修柳條邊的時候也被破壞了。長期以來,人們已經形成了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的認識。1990年,考古工作者經過踏勘、考證,最終確定明長城東部起點在遼寧省丹東市虎山鄉(xiāng)虎山,但這個認識在社會公眾中還不普遍。這次明長城測量是從鴨綠江邊的虎山長城開始的,以國家行為明確了長城的東端起點。
明長城比文獻記載長了2000多千米:這次測量的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比明代文獻記錄的12700多里長出2000多千米。為什么多出2000多千米?我想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這次測量把山險墻的長度也納入了。山險墻是否是長城的一個組成部分過去有很大爭議。很多專家學者提出長城首先應該是人工建造的,按照這個定義,山險墻就不算長城了。歷史文獻記載的長城實際也不包括山險墻。為什么其他地方修墻這兒卻不修墻呢?因為這里地勢陡峭,人們利用了這些山險,所以山險墻應該屬于長城防御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如果不納入長城的范圍,長城的整體面貌就反映不出。另外,這次普查把青海的一段300多公里的明長城也納入了。這段長城是明嘉靖年間修建的,也是為了防御蒙古族,它雖然不屬于九邊(明朝將長城沿線劃分為九個防區(qū)進行防御,即九邊重鎮(zhèn))防御體系,其修建時期和防御對象卻是一樣的,但是明朝的文獻都沒有把它納入12700多里的明長城中。這次普查首次把它納入明長城中。
長城是一個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長期以來人們說起長城都認為墻體才是長城,實際上與長城相關的很多設施,比如關隘、城堡、烽燧、壕塹都是長城防御體系的組成部分。對這個問題的認識,過去僅停留在研究者的范圍內,并沒有被更多人認知。很多人沒有把長城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明長城調查不僅調查了墻體,還對長城的相關設施進行調查,這就以國家行為向社會宣示長城是一個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今后我們的保護也將是全面、整體的保護。
長城有了新內涵:長城到現(xiàn)在還沒有一個明確、統(tǒng)一的定義,專家學者對此各有說法。隨著調查、研究工作的逐步開展,我們離長城的最終定義將會越來越近。這次明長城調查把山險墻也納入其中,就明確地向社會表明山險墻是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山險、河險是修建長城的一種重要方式。這將對長城的定義產生很大影響。今后對長城的定義應該不僅以“人工構造的建筑物”為標準,也包括人們對自然條件的利用。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