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聞,張恨水名著《啼笑因緣》在內(nèi)地拍成了十集電視劇,觀眾反映還不錯。我由此想起了三十年代的電影《啼笑因緣》。那時的電影大都是“無聲片”,演員的語言系由字幕表達,全部片子僅能看出演員的表情和講話的口形。當時北京的電影院還不多,我常去的僅有西單絨線胡同“中天電影院”,當初看《啼笑因緣》就是在這家電影院看的。
無聲片《啼笑因緣》是由上海明星電影公司拍攝的。張恨水的長篇小說《啼笑因緣》發(fā)表以后,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上海明星電影公司抓住這一極好時機,當即改編成電影。演員都是一、二流電影明星,由胡蝶扮演沈鳳喜,并兼飾何麗娜。一人飾演兩個角色,在當時來說還是別開生面的。胡蝶演技高超,這兩個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女子,盡管面容相似,但一個是鼓姬,一個是闊小姐。胡蝶用了適合她們各自身份的表演方法,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了劇中人的社會地位和神韻,為這部電影生色不少。鄭小秋飾樊家樹,表演也很成功。王獻齋飾沈三弦,把劇中人那種趨炎附勢,唯利是圖之靈魂,表演得淋漓盡致。其次,蕭英和夏佩珍分飾關壽峰與關秀姑父女,還有龔稼農(nóng)和嚴月嫻分飾樊家樹的表哥、表嫂。只有劉將軍的扮演者是誰,現(xiàn)在事隔多年,一時想不起來了。
在拍攝《啼笑因緣》過程中,明星公司特邀胡蝶、鄭小秋等十余人聯(lián)袂到京拍攝外景。我記得拍攝關壽峰家的外景,是在東四牌樓北八條,七條之間的一條橫胡同——板橋胡同湯宅拍攝的。蕭英、夏佩珍和鄭小秋當天均參加拍攝。開拍時,附近居民紛紛來看熱鬧,把攝影場團團圍住。以后在四條胡同拍了一場戲,可惜我未親眼得見。聽說有的圍觀群眾曾看見一個女人尸體從一個門內(nèi)抬出來,這個尸體是用稻草扎的,料想必是劇中的沈鳳喜。
事隔五十多年,《啼笑因緣》已由無聲電影變成了現(xiàn)代化的電視連續(xù)劇,家家戶戶不出門就能看到,社會的確是發(fā)展了啊。
(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