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的戲曲演出,逢有火光出現的場面,必由檢場人“撒火彩”,以示火光。“火彩”系由火折子引燃松香粉產生。檢場人根據劇情需要,可撒出形態(tài)各異,長短不同的各樣火彩。如撒出火花繞成一個大圓圈的,名“月亮門”;撒出時火花抱團,如一串珠子聯(lián)綴不斷的,名“連珠炮”;撒之前備一小盒,內盛酒精,火彩撒入盆中引燃的,名“釣魚”等等。
京劇《灞橋挑袍》,演漢末關羽掛印封金辭曹尋兄的故事。關羽行至灞橋,曹操趕來相送,并贈以美酒、錦袍,以示惜別之情。孰知曹操部將為害關羽,暗于酒內下毒。關羽早有戒心,一不下馬,二不飲酒,只以美酒祭刀答禮。為表現酒中含毒,關羽的青龍刀碰到酒杯時,要火光驟起。這火光乃是先在酒杯中放入酒精,當關羽的刀背碰到酒杯時,檢場人要遠遠地拋出一把火彩,那火彩不偏不倚,不早不遲,恰在刀酒相碰時擲到,于是引燃火光,形象地表現了酒中含毒這一特定內容。每演至此,臺下必是一片喝彩之聲。
《連營寨》演蜀漢劉備為雪弟仇,兵伐東吳,在樹林里扎營,被東吳陸遜放火燒盡的故事。當演到陸遜放火燒營時,蜀漢的探子來報“前營失火!”瞬間,檢場人要接連撒出劈空而出的火團數個——名曰“過梁”。那“過梁”火團辟辟卜卜頻繁出現,只一會兒,便滿臺煙霧,熱氣蒸人,把劉備置身火海的狼狽處境渲染得十分得體。此后,劉備連連敗陣,倉惶逃走。只見他從上場門中踉蹌逃出,平地翻起一個“吊毛”(跟頭的一種);就在劉備身形騰空,尚未落地的一剎那,檢場人在上場門側扔出一把火彩;鸩势鹛,火球燃起,這火球不遠不近,恰恰墊在劉備即將落地的身體之下——這一手名曰“墊火球”。待劉備跟頭落地,整個身體恰恰壓在這一團火球之上,頓時,火球砸碎,火光四起,火花飛濺;火中的劉備則忙不迭地撲打周身火焰。這個“墊火球”把劉備被因火陣之中的形象,描繪得淋漓盡致。尤為令人叫絕的是,劉備翻幾個“吊毛”,檢場人就要扔出幾個“墊火球”,難度之大,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