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 道: 首頁|新聞|國 際·英文|財經|體育|娛樂|港 澳|臺 灣|華 人|留學生|IT|教 育|健 康|汽 車
房 產|電 訊 稿|視 頻·圖 片·論 壇|圖 片 網|華 文 教 育|廣 告|演 出|圖 片 庫|供 稿
■ 本頁位置:首頁新聞中心臺灣新聞
站內檢索: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專業(yè)人士看海峽兩岸教育交流:“能開放就雙贏”
2007年04月29日 14:5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四月二十八日,第三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的主題是“兩岸直航、旅游觀光、教育交流”,兩岸與會代表首先就“兩岸直航”進行了專題討論,涉及到了空中直航、“小三通”以及海上通航。圖為專題討論現(xiàn)場。 中新社發(fā) 盛佳鵬 攝


版權聲明:凡標注有“cnsphoto”字樣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新聞網,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中新社北京四月二十九日電 (記者 劉舒凌)“少子化”現(xiàn)象出現(xiàn),讓臺灣多達一百四十五所高等學校面臨招生困難。正在此間出席“第三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的多位兩岸教育界人士討論有共識:臺灣教育資源向大陸開放將共贏。

  “第三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二十九日上午進行“兩岸教育”專題討論!叭绻麑黹_放大陸學生到臺灣讀大學”是熱門議題。

  二00五年,臺灣一百四十五所大學中有一百三十萬本專科學生就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近八成,二00四年出生人口比一九八一年下降約五成,已面臨資源過剩危險。

  大陸學生有何需要到臺灣讀書?臺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大專教師協(xié)會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委員會主席潘錫堂接受本社記者采訪時說,臺灣的大學改進大學課程設計已多年,在專業(yè)課程選擇上實現(xiàn)多元化。

  同時,臺灣部分學校還組成校際交互選課聯(lián)盟,如臺灣大學、政治大學、臺灣師范大學之間,跨校選課十分活絡。他說,這應是臺灣學校對大陸學生具吸引力的地方。

  臺灣師范大學社教系教授郭為藩和銘傳大學校長李銓還構想:考慮“小三通”做法,大陸和臺灣的大學一同在金門開辟“教育特區(qū)”聯(lián)合授課,學生可取得兩岸學校授予的聯(lián)合學位。

  歐洲采用學分轉移系統(tǒng),鼓勵年輕人走出去,目前已吸引超過二百萬學生實現(xiàn)跨境學習。郭為藩說,采取此做法,雖不能全面推動學歷承認,但可帶動現(xiàn)狀改變;“能開放,就是雙贏”。

  潘錫堂認為,目前執(zhí)政當局不肯承認大陸學歷,但這只是遲早的事情。

  二000年以前,他曾作為臺灣教育主管部門研究開放承認大陸學歷的咨詢對象。當時臺灣規(guī)劃以“分階段、分類別”逐步承認大陸學歷。

  潘錫堂說,這或將是今后的方向——首先承認大陸三十六所或七十二所重點大學學歷,然后承認其他學校學歷;以及首先承認中醫(yī)、西醫(yī)、理工科系學歷,然后再承認管理、工商學歷,最后為政治、法學、文史學歷。

  兩岸教育界人士還提出多種合作建議。北京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和在發(fā)言中提出,兩岸大學都在改革發(fā)展,追求卓越。大學如何提高教育品質、改革體制,調整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開創(chuàng)體制,沒有交流不行,兩岸專業(yè)人士一起探討,大家能共同促進。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朱慕菊提出,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對構建學生現(xiàn)代意識有深遠影響,二00一年至今,大陸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使用變革后的新課程學習,高中部分在二00九年全部進入新課程。

  她表示,近年相關改革推進順利,但在考試競爭、農村教師教育理念、教學中網絡使用等方面有不足;臺灣多年來同樣進行改革,理念相對現(xiàn)代,有寶貴經驗,希望臺灣的專家、校長、教師來大陸作深度學術訪問交流。(完)


[每 日 更 新]
- 中國赴日留學人員人數(shù)累計達到九十萬人
- 臺"陸委會"副主委:江陳會對兩岸關系具重要意義
- 大陸海協(xié)會副會長張銘清抵臺灣 參加學術研討會
- 國產新舟60支線飛機成功首航 飛行平穩(wěn)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當選阿塞拜疆總統(tǒng) 得票率為88.73%
- 九名中國工人在蘇丹遭綁架 大使館啟動應急機制
- 證監(jiān)會:城商行等三類企業(yè)暫停上市的說法不準確
關于我們】-新聞中心 】- 供稿服務】-圖片庫服務】-【資源合作-【留言反饋】-【招聘信息】-【不良和違法信息舉報
有獎新聞線索:(010)68315046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法律顧問:大地律師事務所 趙小魯 方宇
[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京ICP備05004340號] 建議最佳瀏覽效果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