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国产免费AV影院,好男人在线手机视频免费观看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社會新聞
    公交車貼雷鋒照遇尷尬 半數年輕乘客不認識(圖)
2009年03月05日 11:34 來源:央視網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昨日,601路公交車上,車廂中張貼有雷鋒的照片 記者 鄒飛 攝
雷鋒
【點擊查看其它圖片】

  每年的3月5日是“學雷鋒日”,為紀念毛澤東提出“向雷鋒同志學習”46周年,公交集團冠忠新城公司601線路昨日成為我市第一條“雷鋒路隊”。但裝飾一新的“雷鋒車”上路行駛時遭遇尷尬:不但義務幫助乘客提行李的舉動屢屢遭拒絕,而且很多年輕乘客不認識雷鋒,更被初中生誤認為是董存瑞。

  雷鋒照片進雷鋒路隊

  冠新公司601線路是從龍頭寺開往解放碑的公交車,由于來往于主城區(qū)的兩個窗口地區(qū),因此被確定為該公司的首條“雷鋒路隊”。

  記者昨日在其起點站——龍頭寺公交樞紐看到,20輛601路中級車都被打扮了一番:不但車頭掛著“向雷鋒同志學習”的紅色標語,在車廂內還貼著多張雷鋒的老照片以及“向雷鋒同志學習”的宣傳標語。據介紹,“雷鋒路隊”除了常規(guī)服務外,還提供“雷鋒式服務”。比如志愿者主動幫助乘火車的乘客運送行李;設立雷鋒服務臺,為乘客免費咨詢火車車次信息;在途中介紹雷鋒事跡并動員乘客主動讓座等等。

  初中生誤認是“董存瑞”

  記者在車上觀察發(fā)現,幾乎每個乘客走進601車車廂時,都會將目光停留在雷鋒照片上,有人還會喃喃自語:“又到學雷鋒日了呀”。似乎并不是每個乘客都認識或了解雷鋒。10點過,3個初中生模樣的男孩走上車,看見雷鋒照片后忍不住發(fā)問:“這是誰呀?”當售票員讓他們猜猜時,一名叫杜宇的男孩竟稱“他穿了軍裝拿著槍,是不是董存瑞?”這幾名自稱是長壽區(qū)的孩子表示,他們都是初二的學生,此次隨父母從廣東轉學回老家。他們表示,自己并不知道學雷鋒行動日,也不清楚雷鋒的故事。

  記者隨后在車上調查了多名年輕乘客,幾乎一半的人都沒認出照片上的人是誰。一些接受采訪的中年乘客則表示,平時也很少以雷鋒為榜樣教育孩子了,“過了這么多年,雷鋒離他們太遠了!

  學雷鋒做好事被拒絕

  同時,在車站口幫助進出站的旅客搬行李的“雷鋒志愿者”們也進展不順利。

  9:40,一男一女兩名旅客從出站口走出來,頭戴小紅帽的志愿者看著他們拖著3個行李箱很吃力,急忙上前詢問需不需要幫忙,兩人投來不信任的眼光,繞開志愿者拖著行李繼續(xù)朝前走。隨后一個小時內,都幾乎沒有人愿意將行李交給他們。有志愿者表示,現在騙子太多,隨意上街幫人搬東西很容易讓人產生誤解。

  針對有市民提出“學雷鋒日”學雷鋒是作秀的疑問?冠新公司人士表示,601路隊的學雷鋒并不是一陣風搞形式,平常都將按照承諾提供雷鋒式服務,歡迎市民監(jiān)督。

  賦予雷鋒精神新內涵

  “雷鋒精神并未過時,但是學習雷鋒的確有些走樣。”重慶師范大學教授馬文清表示,在新的時期,要賦予雷鋒精神新的內涵,而且學習雷鋒不能過于刻意。年輕人不認識雷鋒其實也是社會發(fā)展進程中道德品質讓位物質利益的一種體現。

  “現在學雷鋒太刻意了,三月份一哄而上,熱潮已過門前冷落鞍馬稀,”馬文清表示,學習雷鋒已經陷入“三月來四月走”的尷尬中,顯得過于形式化,甚至有的部門和組織對學雷鋒做出硬性要求,出現了不少一日“假雷鋒”。導致現在的“80后”、“90后”對雷鋒很陌生了。

  他表示,雷鋒有奉獻精神、傻子精神、釘子精神、艱苦奮斗精神和螺絲釘精神,體現在當代就是在平凡崗位上無私奉獻和助人為樂。他說,比如抗冰雪災害、抗震搶險精神,熱心公益、扶貧濟困、見義勇為精神都算是雷鋒精神的繼續(xù)和發(fā)揚。

  馬說,其實上面有關部門也注意到這個問題,比如從2000年起將每年3月5日設定為“中國青年志愿者服務日”,希望將雷鋒精神擴大到公益事業(yè)。

  新聞資料

  “學雷鋒日”的來歷

  雷鋒,1940年生,解放軍沈陽部隊工程兵某部運輸班班長、五好戰(zhàn)士,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職。

  1963年3月5日,毛澤東同志親筆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贝撕竺磕3月5日便成了全民學雷鋒的日子。

  網絡調查

  80后90后不曉得雷鋒

  昨日下午,記者在大渝網等多個社區(qū)網站發(fā)布“你心目中的雷鋒是什么樣”的調查帖,引發(fā)眾多回帖,但不同年齡段的網民對于“雷鋒”明顯感觸不同,有的解釋甚至讓人啼笑皆非。

  60年代網民“飛翔的鳥”:雷鋒是我們的偶像。

  70年代網民“真的愛過”:雷鋒是個樂于助人、尊老愛幼、為人民服務的人。

  80年代網民“就是?岬降住保河惺赘杞小稏|北人都是活雷鋒》,雷鋒是不是東北人?

  90年代網民“MEYATE”:好像是戰(zhàn)爭年代的人吧,反正是好久以前的人,我不太了解。

  記者 梁鵬 實習生 張莉

  評論

  今天,我們怎樣學雷鋒

  “學習雷鋒好榜樣,艱苦樸素永不忘……”從小我們就唱這首歌曲。然而,3月3日記者在鄭州街頭調查時發(fā)現,接受調查的100名小學生中,近五成學生不知道雷鋒的故事,有些學生還以為記者在打聽某人,一臉茫然地說:“我不認識他,你還是再問問別人吧!

  1963年3月5日,毛澤東主席“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發(fā)表,之后,每年的3月5日被定為學雷鋒日。每年到了這個時候,街頭都會涌現大批學雷鋒志愿者,仿佛不如此就不足以體現出學雷鋒的熱情。然而,短暫的喧囂過后,很快又將繼續(xù)歸于平寂,以至于“雷鋒叔叔沒戶口,三月來了四月走”這句順口溜至今已是耳熟能詳。

  學習雷鋒精神,需要貫穿于日常生活的點滴細微之處,而并非一定要借助于學雷鋒日扎堆體現。

  在特殊的日子集中實施既定的程序,這本身就是一種形式化和儀式化的體現,有了這樣的程序化外殼,學雷鋒日里扎堆學雷鋒就成了一種想當然的過程。如此一來,盡管活動本身可能熱鬧非凡,卻很難贏得參與者的心理認同,當然,也就更無法適時引導孩子去了解和學習雷鋒精神。

  紀念日本身就是用來紀念的,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真正應該做的是交流學雷鋒的心得,緬懷雷鋒事跡,寄托無限哀思,唯獨不應該只有此時才想起去“學雷鋒”。

  多少年來,學雷鋒的口號響亮依舊,而雷鋒精神的式微卻令人無顏以對。很多時候,我們并不缺少響亮的口號,而保護的口號越響亮,往往就越體現著我們正在失去竭力想要保護的內容,乃至面對“孩子不識雷鋒”這樣的尷尬,多數人都表現得難以置信。

  學雷鋒不需要太多響亮的口號,也不需要一年一度的“扎堆”學習。如果人與人之間的互愛互助能夠體現于身邊每一處細節(jié),進而成為一種社會常態(tài),而學雷鋒也不再是學雷鋒日唯一的主題。那么我想,這才能更加接近雷鋒真實的生活場景,從而更具說服力地引導孩子了解并接近雷鋒精神那獨具魅力的人文內核。(來源:華龍網)

【編輯:吳歆
    ----- 社會新聞精選 -----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騫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緗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鏈綉绔欐墍鍒婅澆淇℃伅錛屼笉浠h〃涓柊紺懼拰涓柊緗戣鐐廣?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訛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鏈粡鎺堟潈紱佹杞澆銆佹憳緙栥佸鍒跺強寤虹珛闀滃儚錛岃繚鑰呭皢渚濇硶榪界┒娉曞緥璐d換銆?/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