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新華社9月19日報道,自7月份以來,由中央文明辦等單位聯(lián)合開展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規(guī)模最大、規(guī)格最高、評選范圍最廣的道德模范評選,有53人獲“全國道德模范”稱號,254人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
中國人口有10多億,相形之下,有幸成為道德楷模的只是其中的“滄海一粟”。我們有理由期待,通過道德楷模的評選,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榜樣的帶動之下,大眾的道德境界能夠相應跟上,從而制止并扭轉當前道德滑坡局面。
相應地,有的人一定會問:我們?yōu)槭裁匆獙W習這些道德楷模?若是為了有朝一日自己也能當上道德模范,那評選的意義又在哪里?道理其實很簡單,正因為道德是稀缺資源,才有舉薦榜樣的必要。在一個大多數(shù)人都是正人君子的社會里,評選道德模范也就沒有多大必要了。但接下來又有人一定會問:為何道德會成為稀缺資源?分析近來媒體報道的兩則消息,我們隱約可以從中受到些許啟發(fā)。
一則是“熊貓燒香案”的主犯李俊被判刑4年。據(jù)報道,在該案最終判決之前,已有不下十家網(wǎng)絡公司以100萬元年薪邀請李俊加盟。在我看來,一干網(wǎng)絡公司如此求才心切,恰恰觸犯了社會的道德底線。從法律層面來講,刑滿釋放后的李俊并未失去公民應有的就業(yè)權利,任何一家公司聘用他都不違法。但就道德層面而言,對這樣一個有過“違法犯罪經(jīng)歷”的電腦高手,倘若公司的人事部門可以只要“才”不管“品”,那么道德品質難道已經(jīng)不再是考量的標準?發(fā)出這樣高薪聘請的還不只是一兩家公司,而是十家,且都是大公司(小公司很可能出不起價錢,自動出局)。看來,李俊這樣的“榜樣”似乎更具有號召力,因為,眾多網(wǎng)絡公司爭相高薪聘請他,這樣的事實實在在地告訴大眾,我們這個社會看重的還是本領特長,哪管它究竟是否歪門邪道,只要施展出來都有高額回報。如此一來,不要說道德底線難以守住,就連法律底線也會屢屢被攻破。
但更令人看不懂的,是媒體的點評。對眾多網(wǎng)絡公司上述做法,不少評論持謹慎歡迎態(tài)度。之所以歡迎,是因為這些公司沒有因一件事而否定一個人;之所以謹慎,是因為在定罪之前就發(fā)出這樣的邀請,有失對法律的尊重———這些公司本該在法律做出判決后,再表現(xiàn)出引才的熱情,否則就有可能導致人們的誤解,即把犯罪嫌疑人此前的行為看作是成功的成本。這樣的點評其實在清清楚楚地告知大眾,我們的社會對于所謂的“人才”是多么的渴望和期盼,只要是“人才”,只要能帶來滾滾利潤,就是最硬的道理。
但問題的嚴重性也恰恰在此,我們不得不反省,如今中國社會最缺的是什么?很多人覺得是人才。退后一步,就算人才緊缺,也不能饑不擇食,撿到籃里都是菜,如李俊這樣的歪才理當引起社會的足夠警覺。如此求才過于心切,導致的非但不是誤解,恰是提醒那些是非莫辨的“人才”:此前的不當乃至犯罪行為理所當然就是日后成功的資本。
還有一例是前一段時間炒得沸沸揚揚的“彭宇案”。此案因為進入二審階段,筆者不便說誰是誰非。但一審法院支持老太的起訴,其理由居然是:“如果被告是做好事,根據(jù)社會情理,在老太太的家人到達后,其完全可以說明事實經(jīng)過并讓老太太家人將她送到醫(yī)院,然后自行離開。但彭宇未作此等選擇,他的行為顯然與情理相悖!币酪粚彿ㄔ赫J定的這種“社會情理”,很多人不免寒心,因為我們的社會遵從的居然是這樣的道德底線:人們沒有必要去幫助一個素不相識的人,如果你這樣做了,就不合情理。這是什么邏輯?以至反駁都成為多余!
上述兩例足以令我們看到,為什么道德會成為稀缺資源?因為道德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壤。在一個正常的社會,道德極端高尚者(如這次評選出來的全國道德模范)和極端低下者都只是人群中的少數(shù)甚至個別。如果一個社會表現(xiàn)出普遍的“人心不古”,那么,更須反省的是不是一些機制出現(xiàn)故障,以至好人難做,壞人得勢。上述兩例在某種意義上正是這樣的提醒。
我們身邊的道德楷模讓我們看到了道德重整的希望。但要把這種希望化為現(xiàn)實,還少不了一個前提,那就是首先必須建立與道德配套的制度環(huán)境。制度的建立和維護,離不開每個人的努力。于是,社會成員必須就共同遵守的道德底線達成共識:衡量人才的標準,德是第一位的,當然這里的德,并非指必須達到全國道德模范這樣的高標準,而是指必須嚴守法律底線。至于幫助一個素不相識的人,這樣的行為至少不該受到無端猜疑。
作者:陳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