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巢”“水立方”……一批夢幻般的奧運場館,在這次堪稱經(jīng)典的盛會之后,命運究竟如何?場館賽后利用,能否如同北京奧運會本身一樣,成為又一次“中國式奇跡”?(8月24日《科技日報》)
用北京奧組委官員魏紀中的話來說:奧運場館畢竟是公共設(shè)施,政府在其中給予了大量的支持,像稅費的減免、財政的投入,所以即使在建設(shè)中吸納了民間資金,但奧運場館仍然具有公益性的特質(zhì)。所以奧運場館經(jīng)營的利潤應該受到限制。
根據(jù)2004年開始進行的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的結(jié)果,當時在北京,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為2.2平方米,而在這2.2平方米中,還有很多場館并不對外開放,當時的開放率僅為58%。北京的人均場地面積在全國還是靠前的,全國人均場地面積僅有可憐的1.04平方米。而在很多地方,可憐的1.04平方米都成為一種奢望!
無需和歐美體育大國作比較,體育場館和設(shè)施對普及全民體育、提高國民素質(zhì)的重要性,從本屆奧運會上江蘇南通籍運動員的輝煌成績就可足以說明一切。8月12日當天,黃旭、陳若琳和仲滿3位南通籍運動員同日贏得3金,21日,陳若琳又為南通再添1金!澳贤ㄊ蟹饰值娜罕婓w育土壤,或許可以部分地解釋這個地級市為何會頻出世界冠軍和奧運冠軍”。而南通市體育局官員介紹的“要求村里至少有1個籃球場,2個乒乓球臺。鄉(xiāng)鎮(zhèn)要求至少室外有3個場地包括籃球、羽毛球和乒乓球,室內(nèi)要求有200平方米的健身房!备阋宰屛覀兊脑尞悮w復于平靜。
有一點很欣慰的是,北京的奧運場館在規(guī)劃設(shè)計之初,就考慮了賽后利用的問題,一是在北京的不少大學校園新建了部分場館,賽后可以成為高校體育文化活動中心,這對于提高大學生體育素質(zhì)具有重要意義;而把一部分場館建設(shè)在體育設(shè)施相對缺乏的大型社區(qū),也解決了設(shè)施不足的先天問題。但要讓這些奧運場館成為市民休閑健身的好去處,必須摒棄一味追求產(chǎn)業(yè)化和高利潤的指導思想,突出公益性和服務性,否則,將群眾擋在門外的體育場館和設(shè)施,只能是一座座冰冷的建筑物。
事實上,我們更期待的是,以奧運場館公益性利用為契機,通過興建、開放更多的公益性體育場館和設(shè)施,讓群眾“健有其所”,從而為提高國民素質(zhì)創(chuàng)造出“中國式奇跡”。(吳杭民)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