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寧波十二月十二日電(白林淼) 在六十余名中外專家發(fā)起的“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寧波倡議》發(fā)布后,香港著名學者陳佳榮教授十一日表示,中國要盡快打破濃烈的地域概念和“各自為政”的申遺局面,各地只有牢固樹立“港際主義”精神,盡快使“海上絲綢之路”躋身世界文化遺產(chǎn)之列。
陳佳榮說,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是人類海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數(shù)千年來交通、貿(mào)易、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是中華民族乃至整個人類的共同遺產(chǎn)和寶貴財富。但時下許多地區(qū)為求片面的第一,造成了無謂的學術爭執(zhí),錯失了申遺的良機,從而帶來“不必要”的遺憾。其實,每個參與申遺城市,它的歷史事實和地位都是客觀存在著的,不需要過多吹噓自己,而只有中國港口大聯(lián)合,各自取長補短,以“港際主義”精神來共享古老的海洋文明。
陳佳榮指出,古代中國對外的港口非常之多,有廣州、明州(今寧波)、泉州、張家港、上海等眾多港口,根據(jù)建立市舶司(古代海關)的時間,會產(chǎn)生許多第一,西漢時期為徐聞、合浦,魏晉南北朝為廣州,唐代為廣州、揚州和明州(寧波),宋元時期為泉州,清朝為廣州、廈門、寧波和上海;而根據(jù)古代對外航海交通的遠洋路線不同,又產(chǎn)生許多的第一,如靠岸印度、朝鮮為廣州最早,通航日本為寧波最早。這些事實說明,中國在不同的時期、不同地點有不同的始發(fā)港,這就要求各地自覺地將“海上絲綢之路”納入全球范疇之中來審視與考量,以更高的層次和起點,以更加寬廣的視野,從大量的海內外史料中拮取素材,來接軌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國家文物局所倡導的總體目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