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五月二十五日電 題:臺灣京劇傳承路在何方?——訪臺灣劇評家貢敏
中新社記者 許曉青 耿軍
“臺灣的京劇迷群體正在萎縮,不是年老去世,就是離開臺灣了,臺灣京劇界的演員又都是幾年、幾十年的老面孔,如何發(fā)揚國粹,讓我們擔憂!”臺灣知名劇評人貢敏先生今天在臺北接受兩岸媒體采訪,他表示:臺灣島內的京劇傳承還是有出路,那就是與大陸開展更密切的交流與合作,且模式亟待更新。
十多年來致力于兩岸京劇交流的臺灣傳大藝術公司今天在臺北“國家戲劇院”舉行“天津京劇團經典名劇大匯演”記者會。席間,臺灣知名劇評人、“國光劇團”首任藝術總監(jiān)貢敏對島內京劇傳承后繼乏人表示擔憂。
貢敏說,目前臺灣島內的京劇界出現(xiàn)了老化現(xiàn)象,一九九三年,袁世海、梅葆玖先生等老前輩首次在臺北登臺,轟動整個寶島,連演十多場,場場爆滿,“萬人空巷”的情形,堪稱佳話;十多年過去了,如今赴臺開唱的已經是梅葆玖的徒孫一輩了,可島內自己的演員,還是一些老面孔,兩岸菊壇的演藝質量差距懸殊,加上戲迷本身也在老化,整個市場不容樂觀。
據介紹,近年來臺灣京劇演出的上座率呈下滑態(tài)勢,二○○一年天津京劇團來臺有六至七成票房,前年天津青年京劇團名角孟廣祿等登臺時,票房又有所減少,去年上海京劇院的新戲《貞觀盛事》也沒有出現(xiàn)預期的“爆棚”場面。
對此,貢敏認為在尋覓更多好劇本的同時,整個京劇界的發(fā)展需要借助與大陸更緊密的合作,來尋找出路。
貢敏稱,如果情勢允許,大陸京劇界組團來臺演出的單一模式可以有更多突破,比如,臺灣的演藝機構或劇團直接聘用大陸演員就是一個好建議,讓一流的節(jié)目成為民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樣每年就不必耗費巨資請大陸名家奔波兩岸,票價也會略低,更免得老戲迷們千里迢迢,辛苦地飛到香港、北京去聽戲。
談及臺灣培養(yǎng)下一代京劇新人的話題,貢敏認為,鑒于“國劇”的根在大陸,臺灣的青少年如能直接赴大陸接受知名京劇院的系統(tǒng)培養(yǎng),拜師學藝,是最好的選擇。他預計,長此以往一定能誕生一批島內京劇新人。
貢敏說,臺灣已有許多資深人士倡儀這種“委培”模式,如能參照臺灣孩子赴大陸就讀大學的途徑,委托內地京劇名家培養(yǎng),一定會有許多臺灣家長支持和響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