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1月22日電 據(jù)廣州日報報道,位于廣州市海珠區(qū)紡織路東沙街18號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孫中山大元帥府舊址,因為樓體傾斜等原因,迎來了大規(guī)模的“會診”。有關方面表示,古建維修工程將爭取在年內(nèi)開工,一年左右完成。爭取到2007年大元帥府舊址百年誕辰之際,以煥然一新的面貌迎接來客。。
400條裂縫危及樓體安全
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辦公室主任蘇富昌介紹,他們對大元帥府檢測的結果觸目驚心:作為大元帥府主體建筑的南樓和北樓,裂縫分別達到了217條和190條,寬度大多在0.1毫米~0.2毫米之間,呈從上至下遞減的分布。更嚴重的是,到去年10月,這些裂縫大多已經(jīng)“長大”到了1~3毫米,速度驚人。
南樓的傾斜比北樓嚴重
此外,大元帥府日趨嚴重的沉降問題讓兩座老樓成了歪肩塌背的“佝僂病患者”�!霸趶V州的文物保護單位當中,大元帥府算得上最‘歪’的了�!碧K富昌介紹說,經(jīng)過測量,南樓傾斜較為嚴重,西北角比東南角低了43厘米之多,“病情”相對較輕的北樓,西端也比東端低26厘米,南端比北端低19.5厘米。由于不是平衡的傾斜,兩座老樓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明顯的扭曲狀,如果繼續(xù)承擔巨大的重量,很可能造成整個墻體的拉裂。
當年建筑者偷工減料埋隱患
據(jù)介紹,大元帥府舊址的建筑始建于1907年,設計師是一位法國人,至今已有97年的歷史�!皬奈覀兊目睖y中可以看出來,當時的建筑者也有偷工減料。”蘇富昌說,在南樓的700余條起支撐作用的工字鋼中,有42條達不到搭接要求:本來應該擔在墻體中,由于不夠長度,就被搭在了飄磚上。這種現(xiàn)象在北樓更加普遍,不合格的工字鋼占到70%~80%。由于缺乏足夠的支撐力,人多的時候可能讓整個樓板塌下來。(文/卜松竹;圖/陳安)
相關鏈接:大元帥府簡史
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主體建筑為兩座中西結合三層樓房,1996年11月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里原是廣東士敏土廠廠址,始建于1907年,孫中山于1917年、1923年兩次征用為大元帥府。
1917年9月1日,孫中山被選舉為中華民國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領導護法運動與北洋軍閥進行斗爭。為取得海軍及福軍的拱衛(wèi),孫中山選擇了珠江南岸的廣東士敏土廠一部分地方設立大元帥府。由于受桂系軍閥和政學系的干擾和排擠,孫中山被迫于1918年5月離職去滬,第一次護法運動失敗。
1923年3月,孫中山回到廣州,又在此重建大元帥府。隨后,孫中山改組國民黨,實現(xiàn)第一次國共合作,開展國民革命運動,將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推向一個新的階段。孫中山逝世后,1925年7月,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成立,大元帥府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