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鄭州八月十六日電 題:黃委主任李國英:構(gòu)筑“三道防線”控制黃河粗泥沙
中新社記者 史寶銀
“黃河難治的癥結(jié)是泥沙,其中關鍵在粗泥沙。因此,在今后的黃河治理中,我們將下大力氣研究和建設控制粗泥沙的“三道防線”,以維系黃河的健康生命形態(tài)。”日前,中國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李國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據(jù)了解,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每年它會從黃土高原帶走十六億噸的黃沙,其中有四億噸泥沙沉積在水庫和下游河道中,下游河床由此以平均每年十厘米的速度抬升。兩千多年來,由于泥沙的淤積,河床的升高,黃河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給沿岸民眾帶來了深重災難。經(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這部分淤積在黃河下游的泥沙主要是直徑大于零點零五毫米的粗沙。據(jù)此,中國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工作人員決定研究和建設控制粗泥沙的“三道防線”。
采訪中,李國英詳細向記者闡釋了他們的構(gòu)想,他說,治理黃河粗泥沙的“三道防線”指,第一道防線黃土高原,第二道防線小北干流,第三道防線小浪底水庫,每道防線都將圍繞對黃河下游“地上懸河”淤積最嚴重的粗泥沙做文章。
具體講,首先,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區(qū)進行“先粗后細”的治理。由于近年來所尋找到的黃土高原上七點八六萬平方公里的多沙粗沙區(qū)分布在黃土高原千溝萬壑之中,分散治理的效果特別對下游河道的減淤效果不明顯。因此,他們將集中力量確定對黃河下游河道淤積影響最嚴重的粗沙來源區(qū),且面積不能太大,從而集中力量進行治理。
其次,根據(jù)黃河小北干流河道寬闊,地勢低洼,其地理位置正好處于晉陜峽谷與干流三門峽、小浪底水庫的連接部位,在這里處理黃河泥沙不僅有必然的要求(控制泥沙不要進入水庫),而且具備客觀的條件的情況。他們將在這個防區(qū)內(nèi),對泥沙處理主要是放淤,并通過工程措施,借助水力自然分選,實現(xiàn)“淤粗排細”,把對下游河道淤積影響最嚴重的粗泥沙沉淀在淤區(qū),而把細泥沙回歸黃河。
至于第三道防線——黃河小浪底水庫,根據(jù)其處于控制黃河下游水沙的關鍵部位,且在其一百二十六點五億立方米的總庫容中,攔沙庫容七十五億立方米,可攔蓄泥沙一百億噸的情況,對其將主要實行,攔沙初期水庫蓄水體相對較大,粗泥沙攔在庫區(qū),細泥沙通過異重流形式排出庫外。在水庫運用的后期,蓄水體相對較小,含沙水流進入后基本呈明流輸沙狀態(tài),通過控制運用實現(xiàn)“攔粗泄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