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和新華網近日聯(lián)合進行了一項題為“你是否為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擔心”的民意調查,共有5200名網友參與,結果有76%的人擔心李金華可能遭受打擊報復。
這種擔心并不多余,因為此次審計所引起的風暴的確給很多機構和人員帶來了利益損失,而且涉及面很廣,勢必多多得罪。國家審計署的審計工作,雖然有審計法等法律作依據(jù),但由于法治政府的建設在很多方面才剛剛起步,審計工作必然帶有很強的行政性特征。
主要表現(xiàn)是———審計往往具有行政性,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jù),即使有法律依據(jù),有時也取決于高級行政官員的重視程度;同時,在審計過程中需要承擔責任的官員往往是下級,在被審計之后,往往處于被動的地位。
行政性審計的這些特征,使得審計工作運作不穩(wěn)定,壓力巨大,除非實行信息封鎖,否則將導致爭論不斷,雖然審計風暴讓審計官員成了英雄,但也容易對審計官員形成無形的工作壓力,如果有關部門不正常運作,或者有些利益受到損失的個人惱羞成怒,將可能給審計官員帶來各種各樣的打擊報復。
要使審計工作穩(wěn)定正常運作,就要使審計工作從行政性審計走向程序性審計,從而使審計署的“英雄行為”轉變?yōu)槿粘9ぷ骰顒,簡而言之,讓審計不再成為風暴。
與行政性審計相反,程序性審計的特征是,審計部門依法開展審計工作,只對法律負責,而不必更多依靠行政性權力的支持;被審計部門與審計部門之間是法律上的對等關系,一旦被審計部門有異議,可以依法提出,至少可以在人大相關會議上與審計署有同等的發(fā)言權,為自己進行辯解,不會因為有過錯而失去抗辯的權利,更不會因為高級行政性懲罰機構的介入而處于審計部門說什么就是什么的弱勢地位;人大也可以就某些特定的審計案子舉行聽證會,讓某些事實真相大白。
當前,國家審計署的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已經逐步擺脫行政性審計,而進入程序性審計的初級階段。其表現(xiàn)主要是國家審計署開始依法審計,并且把審計結果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向媒體公布。
這樣,審計者和被審計者在公共空間里有了一個比較對等的地位,可以進行一定意義上的辯論。不過,審計者和被審計者通過媒體進行的抗辯是非正規(guī)的,要實現(xiàn)有效抗辯,就需要在人大會議上引入抗辯機制,在審計署做審計報告之后,讓有關部門有機會為自己辯護,人大也可以據(jù)此進行辯論,并最終給出一個比較公道的說法。當然,對于涉及司法問題的則需要激活司法程序,以進一步補充立法程序的不足,完善程序性審計。
到了程序性審計的時代,人們也就不用擔心審計英雄李金華們會受到打擊報復了。(稿件來源:新京報 作者:毛壽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