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在美國華盛頓的朋友告訴我,他已經(jīng)有5年沒過春節(jié)了,理由是中國人的春節(jié)只是美國日歷上普普通通的一天,“入鄉(xiāng)隨俗”嘛!我對此表示不解。我告訴他,今年的2月1日,也是俄羅斯日歷中的普普通通的一天,但我們莫斯科的華人卻一定要過年,至少,我們一定要好好地吃一頓年夜飯。
莫斯科的華人鄉(xiāng)土觀念極重,過年之前,莫斯科飛北京的機票提前半個月就預定一空。大部分人放下手邊一切可以放下的事情,趕回國內(nèi)的家中過年,和父母家人一起吃一頓年夜飯,享受親情的溫馨;夭涣思业娜A人同胞在除夕的晚上或聚集在各大中國飯店里,或在自己的寓所里,但無論在那里,都是和朋友鄉(xiāng)親聚在一起,在彼此的祝福聲中,在杯觥交錯中,歡歡樂樂地迎接新春的到來。
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里,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頓飯當屬大年三十晚上這頓年夜飯。對于生活在莫斯科的中國人而言,則代表著他們的中國文化傳統(tǒng)并沒有因時空的流轉而有所隔離。他們對年夜飯的重視,也就代表著對傳統(tǒng)的重視和對自己身份的認知。對他們而言,這頓年夜飯早已超出了“吃”的范圍,年夜飯桌上的東西,早就不是一定非得到過年才有得吃的東西。年飯之意不在飯,而在于那份人與人之間的溫馨。
一位中國翻譯對在莫斯科長城飯店和中國人一起歡慶新春的俄羅斯青年這樣解釋年夜飯的來歷,他說:中國最古老的書《爾雅·釋天》中說:“年者,禾熟之名,每歲一熟,故以歲為名”,把“年”當作收獲的象征,于是大家聚在一起燒些好東西吃一頓,這種慶祝的活動也就成了年夜飯。
他說,這頓飯更重要的在于一個形式,吃年夜飯時,家家都要有一道菜即全魚,取年年有余之意。在中國南方,魚是整個宴席的最后一道菜,大家并不是真正的去吃,只是端上來擺擺樣子,留到明年表示日子有富余。還有些地區(qū),第一個熱菜就上全魚,直到宴會結束時,大家才象征性地吃上幾口。除夕魚寄托著人們希望家業(yè)發(fā)達、年年有余的美好愿望。中國廣州人的年夜飯桌上通常會有“發(fā)財就手”、“發(fā)財好市”這樣的意頭菜,不過是件討口彩的事情,但大家還是認真虔誠地做了。
聽完這些話,那位俄羅斯朋友立刻環(huán)顧四周,果然見到臨近桌面上的魚都是完完整整地擺在正中,于是,他點點頭說:中國的文化真是太神秘了,光是一頓年夜飯,就有這么多的講究。
旁邊,另一位華人朋友補充說:中國各地風俗不盡相同,南方和北方有著明顯的差別:北方除夕夜多包餃子吃,以諧音取″更歲交子″的意思,有的在餃子中放糖,祈求來年生活更甜美;有的則在個別餃子中包一枚錢幣,誰吃到了誰就會在新的一年里發(fā)財。南方除夕一般是吃湯圓和年糕,“湯圓”也叫“團子”、“圓子”,中間包糖為多,取全家團圓美滿甜蜜之意;年糕由糯米做成,以諧音取“年年高”之意。但這一天,普天下的中國人都不約而同地奔赴了這場盛宴,怎能不教人感動?
其實,莫斯科的華人朋友在吃年夜飯時心中縈繞不散的是一份過年的溫情。年夜飯的溫情正是這樣一種銘刻在中華民族的骨頭里,溫暖在親人的問候中,沸騰在每一個人血脈中的溫情。這種溫情是大年三十母親嘮叨在燈下的叮囑,也是無數(shù)的游子頂著寒風,踏著大雪往家里趕的執(zhí)著與真誠。在現(xiàn)代的中國,很多家庭成員為生計、為發(fā)展,各奔東西,平時難得一聚。一起吃頓年飯,一家人酒肴相對,輕言細語,訴說別后離情,生活感悟,該是何等愜意之事!
有一位同事告訴我,春節(jié)她留在莫斯科過年,大年初一打往家里的電話中,父親告訴她,她的奶奶執(zhí)意要在飯桌上為她預留一副碗筷。聽了這話,她說,明年,無論如何她都要回家過年。
來源:莫斯科華人報 作者: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