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爽人人射人人乐,自拍偷区亚洲及综合第一页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留學生活
    屎殼郎:非洲人心中的圣甲蟲
2010年06月13日 15:59 來源:環(huán)球時報 參與互動(0)  【字體:↑大 ↓小
【點擊查看其它圖片】

  世界杯在南非揭開了序幕,整個開幕式最大的亮點不是有著濃郁非洲風情的歌舞,而是一只巨大的黑色昆蟲,它就是一只爬行在足球場上的屎殼郎(學名為蜣螂),它推動著足球拉開了南非世界杯的大幕。其實,榮登國際舞臺的屎殼郎在非洲人眼中可是種不一般的動物。

  屎殼郎在世界杯搶盡風頭

  在南非世界杯的開幕式上,屎殼郎滾動著名為“普天同慶”的巨型足球,把整個開幕式推向最高潮。它的出現(xiàn),讓人們看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

  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里,屎殼郎是個登不了大雅之堂的昆蟲,為什么非洲人要把它搬到世界性的大舞臺上?原來在非洲,屎殼郎是種非同一般的動物!八鼈兛偸切燎趧谧,排除萬難,滋養(yǎng)肥沃的土地!边@是世界杯開幕式上屎殼郎出場時的現(xiàn)場解說詞。世界杯開幕式組織者介紹說,蜣螂在許多非洲國家都深受人們喜愛,因為它們在農(nóng)業(yè)方面發(fā)揮著異常重要的作用。通過填埋和消化動物糞便,它們給土地提供了重要的營養(yǎng),豐富了土壤結構。同時,它們還能保護牛等家畜,因為如果這些牲畜的糞便不被及時處理,就會成為蒼蠅等害蟲的寄生地。世界上有2萬多種蜣螂,最有名的蜣螂生活在埃及,有1到2.5厘米長。非洲的蜣螂因為適應能力強被不少國家引入。澳大利亞原本有很多種蜣螂,但是歐洲移民帶來了新的牧草和牲畜后,產(chǎn)生的糞便卻令大部分澳大利亞蜣螂無法適應,因此牛糞無法及時處理。澳大利亞于是從南非引進了3種蜣螂,大大改善了當?shù)氐纳鷳B(tài)環(huán)境。

  深刻影響非洲人思想

  在非洲,屎殼郎不僅被人們賦予了“地球清道夫”的雅號,甚至深刻地影響著非洲人的思想文化。古埃及人認為蜣螂共有30節(jié)的3對足,代表每月的30天,更認為這種甲蟲推動糞球的動作是受到天空星球運轉的啟發(fā),屎殼郎象征太陽,所滾的糞球象征地球,地球文明是勤勉而無所畏懼的人類創(chuàng)造的,而這卻是屎殼郎在推動著,所以也稱它為“圣甲蟲”。

  在非洲人的觀念中,蜣螂有三個寓意和象征。一是象征生生不息和旺盛的生命力。在古埃及人看來,蜣螂每天迎著東方的第一縷陽光從土里鉆出,在動物的糞便里爬來爬去,四處覓食,不斷滾動糞便小球,然后孵化出小蜣螂,他們從中得到啟示,認為蜣螂是太陽神的化身,象征著復活和永生,可以保護人們免遭邪惡和各種疾病。古埃及人生前和死后,都要佩戴蜣螂形的護身符,而且專為葬禮所佩戴的護身符還具有特殊的目的,即它可以護送死者,使死者在前往來世的旅途上一路平安。二是象征著五谷豐登和百事興盛,風調雨順、土地肥沃了,屎殼郎才會大量繁殖,所以,看到屎殼郎在地上爬來爬去,非洲人才會感到踏實;三是象征著智慧、團結和集體的力量,屎殼郎嗅覺靈敏,很遠就能聞到糞味,搬運糞球時,兩個屎殼郎一前一后,分工合理,充滿著智慧和團結協(xié)作的力量。

  屎殼郎首飾在非洲很暢銷

  非洲還流傳著《鷹和蜣螂》這樣的寓言故事,告訴我們弱者可以向強者挑戰(zhàn),只要不屈不撓,堅持戰(zhàn)斗,最終定會取得勝利。非洲大陸的屎殼郎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用屎殼郎來滾動一只巨大的足球,還有著另一層深刻的含義,足球運動是一項考驗意志力的運動,它需要像屎殼郎一樣的精神。

  在非洲很多國家,屎殼郎的形象很常見。在埃及,壁畫上有,雕塑里有,甚至人們佩戴項鏈的掛墜也有許多是蜣螂的造型。今天的埃及人也繼承了這一傳統(tǒng),開羅的大街小巷,一家挨一家的金銀首飾店里,有屎殼郎造型的首飾不在少數(shù)。除了原來的寓意,人們還賦予它吉祥如意、白頭偕老等新的含義。正如一位作家在作品中所描寫的那樣:圣甲蟲托起太陽的光輝,照耀在金碧輝煌的沙漠宮殿上,映疊出法老的圣日生命權杖,也給蕓蕓眾生帶來幸福和吉祥。

參與互動(0)
【編輯:朱峰】
    ----- 留學生活精選 -----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shù)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
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wǎng)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