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滾動| 國內(nèi)| 國際| 軍事| 社會| 財經(jīng)| 產(chǎn)經(jīng)| 房產(chǎn)| 金融| 證券| 汽車| I T| 能源| 港澳| 臺灣| 華人| 僑網(wǎng)| 經(jīng)緯
English| 圖片| 視頻| 直播| 娛樂| 體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視界| 演出| 專題| 理論| 新媒體| 供稿
字號:

解讀張志軍訪臺:大陸對臺重心往下移

2014年06月30日 10:56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參與互動(0)

    6月27日,國務院臺辦主任張志軍來到高雄市杉林區(qū)參訪果園。在園地里,張志軍在果園主人指導下嘗試了木瓜采摘。中新社記者 劉舒凌 攝  


 

視頻:張志軍結(jié)束訪臺 稱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成果獲廣泛認可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中新網(wǎng)6月30日電 國臺辦主任張志軍首次訪臺行程已結(jié)束,回顧其訪問行程遍及臺灣社會多個角落。境外媒體稱,步入“深水區(qū)”的兩岸關系,隨著張志軍首次訪臺之旅,實現(xiàn)了難能可貴的新突破。其首行的“接地氣”安排,在島內(nèi)贏得普遍的認同和贊譽。分析指,要爭取兩岸政策的發(fā)展,就必須得到民意的支持。大陸把對臺接觸的重心往下移,體現(xiàn)出臺灣基層民意的重視。

  香港《文匯報》30日評論稱,步入“深水區(qū)”的兩岸關系,隨著張志軍首次訪臺之旅,實現(xiàn)了難能可貴的新突破。張志軍首行的“接地氣”安排,在島內(nèi)贏得普遍的認同和贊譽。

  評論指,以當前臺灣的政治環(huán)境,張志軍這樣的行程安排,免不了聽到反對和抗議聲音,也聽到基層民眾對兩岸關系發(fā)展的焦慮和疑問。但客觀而言,多元的聲音正是臺灣多元化社會的真實反映,也是大陸亟待準確把握臺灣社會脈動,使對臺政策更加靈活務實,引導消極因素向積極面轉(zhuǎn)變的必經(jīng)過程。

  大陸對臺重心往下移

  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30日文章稱,張志軍此行確立溝通的渠道,從表面看是兩岸發(fā)展的重要里程碑,更具深意的是,大陸對臺灣政策有新調(diào)整,由過去比較重視與臺灣的大企業(yè)、政治精英的交流,擴展到跟臺灣中低層社會的交流。

  有分析指出,張志軍訪臺行程設計為“三中一青”(臺灣中南部、中小企業(yè)、中低收入階層和青年),大陸將觸角從企業(yè)和國民黨人士深入到臺灣各階層,更加重視基層溝通與交流。這是發(fā)生“反服貿(mào)”運動后,大陸對臺政策的靈活調(diào)整。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暨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所副教授鄭振清受訪時分析,大陸官員擴大臺灣社會接觸層面,是大陸對臺政策的自然發(fā)展。大陸對臺工作,包括主管臺灣事務的主管部門,要跟臺灣不同層次,不同基層的人士打交道。過去由于條件限制,只能跟一小部分的大企業(yè)、政治精英的聯(lián)系,現(xiàn)在有了條件,就應該和各個基層民眾溝通交流。

  鄭振清進一步分析,大陸深刻地意識到要爭取兩岸政策的發(fā)展,就必須得到民意的支持。大陸把對臺接觸的重心往下移,體現(xiàn)出對臺灣基層民意的重視。

  臺灣《中國時報》30日文章表示,張志軍訪臺行程安排極為用心,所有的活動也非常低調(diào)務實;例如在新北市托老中心放下身段為老人打菜,參訪臺中惠明盲校時也主動夾菜給學生等等,在整個行程中可謂不斷地釋出善意。

  臺灣《聯(lián)合報》30日文章稱,兩岸關系一路走來本就起起伏伏,但“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認為好的政策就必須擇善固執(zhí),堅持下去。兩岸當局在記取歷史的教訓后,似乎都決定排除萬難,不愿讓雙方今后的和解進程,出現(xiàn)任何倒退的跡象。

  文章分析,事實顯示,兩岸無論就政治制度、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而言,都不可避免存在相當程度的差異性。欲推動兩岸關系的進一步制度化,雙方就必須努力消除那些根深柢固的心理障礙,俾建立一個強而有力的互信基礎。

  該文指,張志軍主任這次訪臺的所見所聞,足以讓他深刻體會:為了深化兩岸關系的和平發(fā)展,兩岸除了研商如何“共享利益”的問題,也必須思考如何“共構(gòu)價值”的問題。

  綠營從“皮硬骨硬”向“皮軟骨硬”

  《中國時報》29日社論表示,張志軍訪臺有3個層次的重大意義:歷史的證明、民共的破冰、和平的定錨。分析稱,張志軍來臺具劃時代的歷史意義,證明臺灣期待兩岸和平交流的主流民意確然存在,這個主流民意會超越政治領袖的個人意志,在主流民意的大潮中,就算是鐵鑄的大山,也得長腳轉(zhuǎn)彎。

  另一方面,張志軍訪臺,民進黨的“反中”策略也有所改變,從“皮硬骨硬”的“反中”鐵板,至少向著“皮軟骨硬”的方向發(fā)展。不管這是民進黨策略性的權(quán)宜之計,還是真心的想走出“暴力反中”、“無能處理兩岸關系”的社會印象,對兩岸關系的發(fā)展來說,都是一種進步。

  美國《世界日報》日前社論《張志軍訪臺 為兩岸關系挺進加火添柴》一文指,從宏觀角度比較,即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兩岸關系實質(zhì)進展遠超乎外界想象。張志軍此行帶給臺灣的利好消息,都有施惠臺灣、冀求換取善意回應意味。如何避免“敬酒不吃吃罰酒”,是綠營最當省思的議題。

【編輯:吳合琴】

>海外華文報摘精選: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
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轉(zhuǎn)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wǎng)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