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滾動| 國內| 國際| 軍事| 社會| 財經| 產經| 房產| 金融| 證券| 汽車| I T| 能源| 港澳| 臺灣| 華人| 僑網| 經緯
English| 圖片| 視頻| 直播| 娛樂| 體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視界| 演出| 專題| 理論| 新媒體| 供稿
字號:

專家:中美對話平臺級別越高 溝通越具有權威性

2013年06月10日 04:27 來源:北京青年報 參與互動(0)

視頻: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會見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 來源:CCTV新聞

  “當?shù)貢r間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安納伯格莊園同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舉行中美元首第一場會晤時透露,目前雙方已建立90多個對話溝通機制,為建設新型大國關系提供了機制保障。據本報記者不完全統(tǒng)計,這90多個對話溝通機制涉及政治、軍事、經貿、科技、環(huán)保等多個領域,其中軍事、人權等對話機制尤為引人注目,甚至因為兩國摩擦而暫停�!�

  90多對話平臺分等級

  人權對話僅為司局級

  專家:對話平臺的級別越高,意味著溝通越具有權威性

  6月6日,中美第六輪戰(zhàn)略安全與多邊軍控磋商在北京舉行,外交部長助理馬朝旭代表中國方面出席。這一建立于2002年的副外長級溝通平臺,是中美之間90多個對話溝通機制之一。

  目前,中美之間的雙邊對話已經形成了元首級、副總理級、正部級、副部級、司局級、副司局級以及半官方、民間等多個層次互動的形態(tài)。在各個領域、級別都有相應的對話來溝通。

  比如,副總理級的平臺有中美商貿聯(lián)合委員會、中美戰(zhàn)略經濟對話等,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曾多次參加上述活動;正部長級的平臺包括兩國國防部長之間的中美軍事熱線、中美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等;副部長級的平臺有中美副外長級政治磋商、中美交通論壇等。

  備受關注的中美人權對話機制建立于1990年,這其實只是一個司局級的對話平臺。去年7月,中美兩國在華盛頓舉行人權對話,中方派出外交部國際司司長與美方的助理國務卿主持對話。

  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表示,對話平臺的級別越高,意味著溝通越具有權威性。

  2008年至2013年5年內

  新增加約30個對話平臺

  中美戰(zhàn)略與經濟對話:是兩國之間最高規(guī)格的定期對話

  目前,中美90多個對話溝通機制中,政治、軍事、經貿及科技屬于兩國關系的傳統(tǒng)議題,環(huán)境、法律、全球事務為新議題。

  有的對話平臺已經穩(wěn)定存在30多年。比如成立于1983年的中美商貿聯(lián)委會,這個平臺號稱是解決中美貿易摩擦的“滅火器”,人民幣匯率、中美貿易不平衡、美國對華出口限制都成為過中美商貿聯(lián)委會上的熱門話題。如今的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此前曾多次以美商務部長的身份參加對話。

  2008年,兩國有60多個對話溝通機制,如今已達到90多個。新出現(xiàn)的對話平臺,往往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中國近年來頻頻曝出食品安全問題。2008年3月,國家質檢總局與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在京舉行首次中美食品和飼料安全工作組會議。這一溝通平臺延續(xù)至今。此外,環(huán)保、清潔能源等領域也建立了一些新的溝通對話機制。

  在經歷過5次中美戰(zhàn)略經濟對話和6次中美戰(zhàn)略對話后,2009年,中美兩國元首將這兩個對話體系合二為一,形成了目前的中美戰(zhàn)略與經濟對話,它已經成為兩國之間最高規(guī)格的定期對話。

  四項議題常現(xiàn)中美對話中

  人權等對話曾因摩擦暫停

  歷史經驗:每次中美關系出現(xiàn)波折,軍事和人權磋商最易受影響

  有國際問題專家指出,概括起來4項議題經常出現(xiàn)在中美雙邊對話中,分別是人權問題、臺灣問題、安全沖突、貿易摩擦。根據歷史經驗,每次中美關系出現(xiàn)波折,軍事磋商和人權磋商最易受影響。

  1990年,中美建立人權磋商機制。20多年來,兩國之間的人權對話多次暫停,其中2002年至2008年中斷了6年之久。根據以往的報道,中美在人權問題上存在著諸多分歧。

  中美國防部副部長級別的年度防務磋商機制始建于1997年,隨后發(fā)生中國駐前南使館被炸事件,該機制到2002年12月才重啟。

  鏈接

  中美間引人關注的對話平臺有哪些?

  中美戰(zhàn)略與經濟對話

  規(guī)格最高

  6月5日,習近平主席特別代表、國務院副總理汪洋與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特別代表、財政部長雅各布·盧通話。雙方就中美經濟關系以及第五輪中美戰(zhàn)略與經濟對話籌備工作等交換了意見。

  中美戰(zhàn)略與經濟對話是兩國之間最高規(guī)格的定期對話,從2009年起每年舉辦一次,在中國和美國輪流舉行。

  這是就事關兩國關系發(fā)展的戰(zhàn)略性、長期性、全局性問題而進行的戰(zhàn)略對話。從雙方陣容可以獲知對話的分量,戰(zhàn)略對話的主持人一般是中方主管外交的國務委員和美國國務卿,經濟對話的主持人一般是中方的副總理和美國財長。

  2009年7月27日至28日,首輪中美戰(zhàn)略與經濟對話在華盛頓舉行

  2010年5月24日至25日,第二輪中美戰(zhàn)略與經濟對話在北京舉行。

  2011年5月9日,第三輪中美戰(zhàn)略與經濟對話舉行,中美軍方代表首次參加對話。

  2012年5月3日至4日,第四輪中美戰(zhàn)略與經濟對話在北京舉行。

  中美人權對話

  分歧較大

  中美人權對話是兩國間在人權領域的外交對話機制。1990年12月,美國負責人權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對中國進行訪問,標志著中美人權對話的開始。從1990年至2002年12月一共舉行了13次對話。

  2004年3月,由于美方執(zhí)意在聯(lián)合國第60屆人權會議上提交反華提案,中美人權對話隨即中斷,直到2008年5月,中美第14次人權對話才在北京舉行;而定于2010年前舉行的人權對話,也因緊隨其后的貿易摩擦、美對臺軍售、達賴竄訪等一系列問題被一再擱置。2010年5月,已中斷近兩年的中美人權對話重啟。

  去年7月,兩國再次進行人權對話,雙方就國際人權領域合作、法治、言論自由和媒體責任、種族歧視和歧視土著人等問題交換了意見。

  中美軍事熱線

  電話直通

  2007年,美國國防部長蓋茨來華訪問。時任中國國防部長曹剛川與蓋茨共同會見記者時宣布,中美已達成共識,建立國防部直通電話(軍事熱線)。

  時任美國防部長蓋茨評價,美中軍事熱線為雙方的關系向前邁進一步,一旦發(fā)生意外事件,軍事熱線讓雙方可以直接接觸,正確了解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可以預防誤解以及錯誤估計。

  據美國國防部網站報道,中美兩國間首條軍事熱線于2008年4月10日正式開通。在當天的首次通話中,兩國防長就共同感興趣的話題做了坦誠交流,并對這一溝通機制的成功建立予以積極評價,對話前后持續(xù)了大約30分鐘。

  據美方報道,催生中美軍事熱線的直接原因是1996年的“臺海危機”。臺海危機是指1995年至1996年間,在臺灣前“總統(tǒng)”李登輝前往美國康奈爾大學發(fā)表公開演講以及臺灣當局第一次直選“總統(tǒng)”背景下,中國大陸所舉行的軍事演習行動。臺海局勢驟然緊張,“好像只要丟下一根火柴棒到這個火藥盒,爆炸就可能發(fā)生�!�

  中美海上軍事安全磋商

  一度凍結

  中美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自1998年建立以來,迄今已經舉行了9次年度會晤、2次專門會議、15次工作小組會議。磋商機制為促進兩國兩軍關系發(fā)展,增進相互了解和信任,促進中美海上軍事安全,深化兩國海軍之間的務實性交流與合作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2010年初,美國宣布價值64億美元的對臺軍售,導致中美軍事關系急速凍結。在經歷了8個月的“冰凍期”后,中美軍方高層對話恢復,于當年10月舉行了中美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2010年年度會晤。本版文/本報記者 關慶豐

  資料來源/新華社、中新社

  中美雙邊對話機制部分平臺

  政治

  中美戰(zhàn)略與經濟對話

  中美副外長級政治磋商

  反恐磋商

  金融反恐工作組磋商

  人權對話

  中美關系研討會

  經貿/科技/環(huán)境

  中美商貿聯(lián)合委員會

  中美聯(lián)合經濟委員會

  中美科技合作聯(lián)合委員會

  中美環(huán)境合作聯(lián)合委員會

  中美能源政策對話

  中美雙邊經濟發(fā)展與改革對話

  食品、飼料安全副部級磋商

  中美大氣科技合作聯(lián)合工作組

  中美科技政策論壇

  軍事

  中美軍事熱線

  中美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

  中美副外長級戰(zhàn)略安全、多邊軍控和防擴散磋商

  國防部副部長級防務磋商

  中美司局級軍控與防擴散磋商

  中美退役高級將領會談

  中美軍控、裁軍與防擴散研討會

  文化/衛(wèi)生/法律

  雙年度衛(wèi)生部長級會晤機制

  中美副部級教育磋商會

  中美衛(wèi)生政策論壇

  中美執(zhí)法合作聯(lián)合聯(lián)絡小組

  中國交通部與美國海岸警衛(wèi)隊高層定期會晤機制

  中美文化論壇

  中美對話平臺級別

  特使級

  副總理級

  正部級

  副部級

  司局級

  半官方

  制圖/巨琳

【編輯:官志雄】

>國內新聞精選: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