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野结衣,911av视频在线观看,中文字幕12P国产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房產新聞
    廣州公積金中心回應年薪27萬質疑:月薪不足4千
2009年06月18日 06:50 來源:京華時報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廣州市公積金管理中心16日公布了2008年公積金的歸集和使用情況。有細心讀者從公開數據中發(fā)現,一個編制為72人的不以盈利為目的的事業(yè)單位,每年從增值收益中扣除的管理費超過2000萬,而管理費用列支的則是公積金中心的基本工資、補助工資、職工福利費、社會保障費等,保守估計人均超過27萬/年。

  該中心有關人士昨日回應:公積金管理費是指日常運營費用,比如機器維護費、光纖鋪設費用等。工作人員是參照公務員標準由市政府統發(fā)工資,普通工作人員月收入不超4000元。

  >>市民質疑

  管理費人均27萬元

  16日,廣州市公積金管理中心公開發(fā)布的數據顯示,2008年廣州公積金增值收益5.15億元,預計提取貸款風險準備金和管理費用后,可上交市財政用于城市廉租房住房建設資金4.23億元。這兩者的差額是0.92億元,分別用于貸款風險準備金和管理費。住房公積金貸款風險準備金,是在住房公積金增值收益中提取的用于核銷公積金貸款壞賬的資金。

  除去貸款風險準備金,去年廣州市公積金中心的管理費高達2000萬元。而該中心的編制人員,卻只有72人,按照平均計算,每個人年薪達到27萬元?

  >>公積金中心

  員工月薪不足4000元

  對此,廣州市公積金管理中心有關人士回應,公積金中心的管理費,是指公積金管理中心的日常運營費用,比如機器維護費、光纖鋪設費用等。而公積金管理中心工資,由廣州人事局編制年度預算,提交人大批準,參照公務員標準由市政府統發(fā)工資,“工資一分錢都不多發(fā),沒有公積金收益的錢!痹撝行钠胀üぷ魅藛T的月收入,與公務員差不多,不超過4000元。

  >>市民質疑

  公積金缺口被夸大

  16日,廣州市公積金中心公布今年前5月賬目:每個月平均繳存17億元公積金,而每月平均提取公積金達到12億-13億元,每月平均發(fā)放貸款接近10億元,每月“缺口”平均在6億元左右。但市民認為,這是公積金中心為“留存半年”新政埋伏筆,事實上公積金的賬目“缺口”應該不到6億元。

  有“眼尖”的市民指出,這個“缺口”6億元,是繳存數-(放貸數+支取數)算出的。但部分市民支取了公積金后,又用于每月還公積金貸款,公積金中心等于“左手出、右手進”。因此,公積金的實際缺口應該沒這么多。

  網友“我愛祖國”在自己的博客上撰文,反駁了“廣州公積金每月缺口達6億元”的說法。“每月還貸額哪去了?”他分析說,數據顯示,2008年全年廣州向22758戶職工發(fā)放了個人貸款75.54億元,個人貸款新增余額45.01億元,那么去年總還款額達到30.53億元,每月還款額2.5億元左右。而隨著凈貸款額的增長,每月還貸額也肯定是增長的。這樣一來,每月缺口肯定沒有政府公布的數字那么大。

  >>銀行人士

  算缺口需披露賬目

  記者昨日采訪了多家銀行的業(yè)界人士。他們表示,由于公積金中心公布的數據是大口徑數據,比較難以對“缺口”進行判斷。比如,放貸數可能是純放貸數,也可能是已經減去還貸數的了,要準確算出公積金賬目的“缺口”,還需要賬目數據的進一步披露才可做到。其中一名銀行業(yè)界人士表示,粗略估計,廣州每月公積金還貸數可能為2億-3億元。市民呼吁,公積金中心應該將賬目進一步公開透明化。

  -市民建議嚴控套取

  廣州市公積金中心還披露,目前廣州市共有240多萬人繳存公積金,但實際申請貸款的不到20萬人。也就是說,只有10%的人享用了利率優(yōu)惠等好處,貸款買房了。另外,支取公積金的比例不到15%。

  仍未使用公積金的市民陳小姐表示,還有近八成職工未用公積金,但資金就已經面臨“穿底”。她很擔憂,“到我要用時,會不會資金很緊張?”

  那么,廣州市公積金收支缺口,應該怎么控制才好呢?一般來說,如果公積金發(fā)放率較低,資金使用率不高,大量住房公積金沉淀在銀行,不能增值,不利于住房公積金的健康發(fā)展。甚至,還可能導致住房公積金管理機構因自身經費不足而擠占住房公積金的行為,侵害繳存職工的合法利益。

  因此,市民建議,公積金中心應該嚴控支取口,防止非法套取等用了大部分職工的錢,造成未使用者的損失。目前在廣州市的大街小巷,仍有不少套取公積金的小廣告,而廣州市公積金中心也坦言,目前廣州市的支取政策比較寬松。

  據《羊城晚報》《信息時報》

【編輯:魏恒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