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久久se精品动漫一区二区三区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房產新聞
    房地產綁架說引熱議 房地產給中國經濟闖大禍?
2009年11月30日 08:38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原標題:別讓房地產綁架整個社會 作者:余豐慧

  房地產正在綁架中國金融。中國金融機構在房地產里的貸款(包括開發(fā)商貸款、土地貸款和個人住房按揭貸款)已經達到幾十萬億,在這種情況下,金融機構是不敢輕易緊縮房貸政策的。否則,房地產價格迅速下跌,銀行存量房貸將面臨巨大風險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部長余斌一句“房地產業(yè)已成中國經濟直接命脈”,這兩日在媒體迅速躥紅,備受社會各界矚目。

  余斌在明年經濟面臨的七大挑戰(zhàn)中把房地產視為第一挑戰(zhàn)。他說,2010年內地房地產業(yè)能否保持穩(wěn)定發(fā)展,將對中國經濟產生直接的影響。在中國,房地產行業(yè)是與國民經濟高度關聯(lián)的產業(yè),占GDP的6.6%和1/4的投資,與房地產直接相關的產業(yè)達到60個。

  這就是說,中國經濟已經被房地產所綁架。房地產在GDP中占比如此之高,在投資中占比如此之大,就決定了房地產稍有閃失和起落對經濟的影響是相當大的。特別是在投資主導下的保增長中,各級政府自然會把拉動經濟的產業(yè)放在房地產上,也必須放在房地產上,否則,經濟不可能立竿見影拉動起來,GDP不可能立竿見影出現高位增長。這在一定程度上說,中國的房地產已經左右著中國經濟。大家都在談中國經濟結構不合理,其實最大的不合理在于房地產比重太大,經濟增長過分依賴于房地產行業(yè)。在中國經濟保增長為第一要務的關鍵時期,誰都不敢得罪房地產,誰都要寵著、慣著、讓著甚至敬著房地產。其實,不但中國經濟被房地產綁架,而且社會許多方面都被房地產綁架。

  地方政府特別是官員們已經徹底被房地產綁架了。地方政府特別是官員們有了GDP高增長才有政績,有了政績才能把官帽越戴越大,而房地產大發(fā)展哪怕是泡沫式發(fā)展對GDP貢獻率最大,地方政府特別是官員只有“求爺爺告奶奶”地巴結房地產商開發(fā)房地產。地方政府的稅收甚至自己支配的預算外收入都得依靠出讓土地和向房地產征收稅金來支撐著,這是一塊大肥肉,地方政府豈能放棄。甚至一些官員都依靠開發(fā)商供養(yǎng)著,這個利益鏈條和既得利益集團豈能輕易打破?房地產正在綁架中國金融。中國金融機構在房地產里的貸款(包括開發(fā)商貸款、土地貸款和個人住房按揭貸款)已經達到幾十萬億,在這種情況下,金融機構是不敢輕易緊縮房貸政策的。否則,房地產價格迅速下跌,銀行存量房貸將面臨巨大風險。金融機構只有依著開發(fā)商繼續(xù)增加貸款,繼續(xù)給投資投機者提供按揭貸款,維持房價繼續(xù)走高,這樣其貸款才會安全,房產作為抵押物才不會縮水。

  房地產正在綁架中國普通百姓。城市居民為一套住房耗盡三代人的積蓄。一些百姓為一套住房幾乎用一生的收入來歸還銀行按揭貸款,成為可憐的“房奴”。

  就一個房子問題使得城市居民幸福感全無,生活壓力倍增。更有一些家庭在高房價面前只有望房興嘆,根本就不敢有買房的奢望。現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的房改房已經不可能容下下一代年輕人的結婚等對住房的需求。一個城市家庭如果有子女結婚,子女雙方父母甚至三代人也不能買一套房。子女雙方父母和子女三個家庭都不得安寧。房地產也已經在綁架農村百姓,F在進城務工人員越來越多,許多都打算在城市安家落戶。但是,就一個住房問題使得農民工想都不敢想。在住房問題面前,農民工很自卑,自感低人一等。

  因此,可以說中國房地產正在綁架整個社會。但是,在上述四方面中只有普通百姓愿意擠干房地產泡沫,希望畸形高房價盡快下降。而前三者在抑制高房價中都沒有積極性。就是房地產有泡沫,也不愿意看到其破滅,更不愿意、也不敢主動親自去刺破;就是百姓再呼吁抑制高房價,痛恨高房價,前三者也不愿意、也不敢采取切實措施。房地產泡沫一旦破滅,高房價一落千丈,導致GDP增速迅速下降,誰能負起責任?影響到官帽不是得不償失嗎?地方政府為何要自斷財路?出現金融風險甚至引發(fā)系統(tǒng)性風險或者金融危機,事情就徹底鬧大了,誰也不敢貿然為之。能紙里包火就越包越厚,反正延緩一天是一天。

  房地產綁架中國社會已經非?膳隆?梢哉f,如果不痛下決心,縱然有陣痛,也要刺破泡沫,使房價回歸理性,那么,一個房地產最終將給中國社會特別是中國經濟闖下一個大禍,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