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我國是否該恢復使用繁體字的問題,近些年一直存在爭論。2日,全國政協(xié)委員潘慶林提出,建議全國用10年時間,分批廢除簡體漢字,恢復使用繁體字。
繁體字和簡體字,作為漢字的兩種不同書寫方式,何以引得眾人的爭論呢?這是因為,它們已經(jīng)不是一個單純意義上的文字符號問題了,它們更多承載的是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的命題。
據(jù)資料記載,漢字從甲骨文、金文變?yōu)樽瓡,再變(yōu)殡`書、楷書,其總趨勢就是從繁到簡。隸書是篆書的簡化,草書、行書又是隸書的簡化,而簡體字正是楷書的簡化。簡體字見于南北朝的碑刻,到隋唐時代簡體字逐漸增多, 在民間相當普遍,被稱為“俗體字”。我們今天使用的許多簡化字,在這時候就已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不難看出,簡體字是漢字發(fā)展的產(chǎn)物,也是文化發(fā)展的產(chǎn)物。
從1956年1月31日,《 漢字簡化方案 》 正式公布 ,在全國推行至今,已過去半個世紀了 。簡體字無論從使用屬性和文化屬性來說,均已定位且日趨成熟。這是眾所周知,有目共睹的。那么為什么還會有恢復繁體字,取消現(xiàn)行簡體字的想法,并且一再被人提起,甚至作為提交“兩會”的提議呢?值得深思!
在筆者看來,這是我們對現(xiàn)今文化的發(fā)展迷失了方向,患上了“文化恐慌”。尤其是今天,西方文化在全球是主流文化,這在某種程度上“刺激”了國人,處在亞文化現(xiàn)實中的國人,在復興本土文化的“雄心壯志”下,扭曲了文化傳承的內(nèi)涵,用一種一成不變的靜止的觀點去“五千年文明”中尋找答案。忽視甚至否定現(xiàn)代文明,以為古代文明才是中國文化的“正統(tǒng)”,才能代表“中國文化”。殊不知,今天的文化將是明天的歷史、明天的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不能脫離“現(xiàn)代環(huán)節(jié)”。
分批廢除簡體漢字,恢復使用繁體字,其實質是對文字演變進步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對中國五千年文明的繼承和發(fā)展,而恰恰是一種“倒退”。廢簡復繁,根本就是瞎折騰。 (楊海東)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騫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緗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澆淇℃伅錛屼笉浠h〃涓柊紺懼拰涓柊緗戣鐐廣?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訛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