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好數(shù)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幾代學子的記憶里,這句流行語像一個幽靈,籠罩著文科生內心的自我認同,揮之不去。而近年來,關于理科生普遍“沒文化 ”、“缺常識”的批評,又讓學理之人不免心生羞愧。在如今的中國,“文理雙全”的青年學子,就真的如此稀缺嗎?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 是廣義的教育制度?還是狹義的“文理分科”的制度?
近日,一場關于高考是否該取消文理分科的爭論,把以上爭論的重心聚集到了被中國人視為“教育指揮棒”的高考制度的設置上。從人民代表大會上的討論,到網(wǎng)絡上的激辯,這場爭論,已經(jīng)發(fā)酵成為對中國現(xiàn)行教育制度的全方位反思。
引發(fā)這場爭論的導火索,是早前教育部就“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作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的“二十大問題”之一,該老生常談的話題此番被教育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以了關注。
“文理分科”溯源:“社會分工論”與“一個蘿卜一個坑”的蘇式計劃經(jīng)濟
“問題”一經(jīng)公布,社會輿論嘩然。有人說,取消文理分科,將增加中學生學業(yè)負擔,與“素質教育”的共識背道而馳。有人說,取消文理分科,有助于培養(yǎng)文理雙全的通才,恰恰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而對中國解放后長期存在的“文理分科”制度的起源,卻鮮有人提及。
北京大學元培學院副院長盧曉東,堅決支持取消文理分科。他開門見山地向本報記者指出:“文理分科的思想基礎是亞當·斯密的‘社會分工論’,認為在文科和理科之間,集中精力專注其一,能提高全社會的效率。而建國后實行文理分科的直接原因,則是新中國全方位仿效前蘇聯(lián)‘老大哥’的時代風氣——高考制度與高等教育制度亦莫能除外。”
據(jù)了解,前蘇聯(lián)在“二戰(zhàn)”中損失了大批知識分子,而戰(zhàn)后重建又急需大量專業(yè)人才。于是,前蘇聯(lián)便采取并強化了“ 分科教育”的辦法,以提高專業(yè)人才的“出爐”速度。配以計劃經(jīng)濟下大學畢業(yè)生“一個蘿卜一個坑”的分配制度,前蘇聯(lián)的教育體制像一臺“人才制造機器”,周而復始地生產(chǎn)著各行各業(yè)需要的大學生。
通過分科教育,前蘇聯(lián)的大學生們在各自的專業(yè)領域內打下了扎實的基本功。至于他們的知識結構是否合理、綜合素質是否足夠,短期內無從知曉——對國家也并不重要。
建國后,一切從零開始的新中國同樣面臨專業(yè)人才短缺的困境,很自然而然地就拷貝了蘇式的“文理分家”之路。首先,建立一批專業(yè)院校,如:外語學院;然后對高校進行專業(yè)大合并——以工業(yè)化為主要目標,將不同大學的同類專業(yè)“集成”為統(tǒng)一、單一的專業(yè)學院,或并入清華大學等工科院校。高校合并加強了工科院校的專業(yè)性,我國目前能夠擁有數(shù)量如此之眾的工科名校,很大程度源于那次合并。工科迅速發(fā)展的代價是:文科被削減。
今日科研:“光懂技術,是做不出iphone的”,北大將辦“總統(tǒng)專業(yè)”
文理分科在歷史上為新中國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并不意味著它在21世紀仍是合理的。
對歐美高等教育頗為熟悉的盧曉東向本報記者介紹,歐美名校無不在發(fā)展交叉學科,如:美國哈佛大學開設了“環(huán)境科學與公共政策”專業(yè)。一般意義上的學科交叉基本上只限于周邊學科間的融合,而哈佛的這個專業(yè)“已經(jīng)打通了文理”。而且,單就該專業(yè)的名稱,我們便能領會到它的用武之地。
學科間大跨度交叉的趨勢背后,是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這是盧曉東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支持取消文理分科的現(xiàn)實依據(jù)。盧曉東對這種科研趨勢的解釋是:“隨著人類認識的深入,不同領域間的界限正在變得模糊。在現(xiàn)實層面也是如此,被作為時尚典范的ipod和iphone是科技與審美的完美結合,光懂技術,是做不出來的。 ”
盧曉東透露,北大正在著手建設一個由經(jīng)濟學、政治學和哲學三大學科有機集成的新專業(yè),以滿足今后中國的人才需求。他說:“在美國,這類復合型專業(yè)是培養(yǎng)總統(tǒng)的。”我們很難想象美國總統(tǒng)懂經(jīng)濟而不懂政治,或懂政治卻不懂經(jīng)濟。事實上,這個專業(yè)具有“文理合一”性,因為經(jīng)濟學某種意義上屬于理科。
“元培模式”:讓學生進大學后再挑選適合自己的專業(yè)
盧曉東所在的北大元培學院,成立于2001年,是北大、甚至中國高校界的一片“特區(qū)”。盧曉東之所以能如此有底氣地支持取消文理分科,很大程度上源于成功實踐帶給他的自信。在元培學院,大學一年級的學生皆處于“無專業(yè)”狀態(tài)。他們在大一一年的主要任務,是通過聽各個專業(yè)的課,比較、發(fā)現(xiàn)自己的興趣,然后挑選專業(yè)。這與他們的同齡人們未入大學校門便已選定專業(yè)的常規(guī)程序,截然不同。
“加強基礎、淡化專業(yè)、因材施教、分流培養(yǎng)”,這片“特區(qū)”的開拓者們認為:應該強化本科低年級生的基礎教育,到了高年級,再與寬口徑專業(yè)教育相結合。這既能為研究生教育輸送高素質、創(chuàng)新型的生源,也可以為社會提供適應力、潛力出眾的本科畢業(yè)生。
“先入大學,再選專業(yè)”的“特權”,引來了無數(shù)高考尖子生的向往。據(jù)盧曉東透露,去年,元培學院原本只計劃招收160人,但由于考生及家長們熱情出奇的高漲,校方最終擴招了73人。其中,包括11名高考狀元和2名奧賽金牌得主!敖(jīng)濟越發(fā)達的地區(qū),考生對這種教學模式的熱情越高,廣東的考生尤其如此,” 他說,“有的學生是以理科生的身份考進來的,進來后發(fā)現(xiàn)自己的興趣在文科上,就轉到了文科。我們的文理分科也不是絕對的,比如我們剛剛批下來的‘古生物’ 專業(yè),就橫跨考古學和生物學這兩個分屬于文科和理科、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學科。”
如果說取消高考文理分科可以避免學生過早地定型,那么,“元培模式”就是“文理不分”高考制度的延伸。“元培模式”將這一教育思想從高考延伸到了大學。畢竟,大多數(shù)對社會、對自己缺乏足夠認識的高考考生在高考填報志愿時都帶有相當?shù)拿つ啃,而一個人很難在自己不喜歡、或自己不適合的專業(yè)領域有所成就。
改革的配套:從“百分制”到“GPA制”
盧曉東認為,目前“文理分合”之辯中關于考生學業(yè)負擔的討論,決策者應給予足夠的重視,并通過配套改革措施為考生“減負”。什么時候分、怎么分,應當謹慎對待。
盧曉東對目前的計分辦法提出了自己的質疑:“現(xiàn)在的高考,150分與149分,一分之差可能徹底改變考生的前途。但問題是,相差一分的兩名學生在能力上真的有如此大的差距嗎?我們的中學生早出晚歸,做的都是‘精確化’的努力,為的是考場上能多考那么一兩分,這是完全錯誤的。實際上,小小的不精確無傷大雅,比如說:我們生活中讀錯一兩個字的發(fā)音又有什么大不了的?會造成什么嚴重后果嗎?我們的考試不應該在這些細節(jié)上太較真!
盧曉東建議,高考的計分方式從“百分制”改為目前各高校普遍施行的“GPA制”。在GPA計分制下,91分與99分都等于“4分”,體現(xiàn)在最終的成績上毫無差異。因為GPA計分制假設:考91分的考生與考99分的考生都是優(yōu)秀的,他們之間并無本質差別。盧曉東認為,GPA計分制有利于學生的減負,讓學生“不必在無關緊要的細節(jié)上摳來摳去”。
盧曉東還指出:“文理合一”并不等于“所有科目都考”;文科科目選考一門,理科科目選考一門,這同樣是“文理合一”。這也是改革的重要問題,有待決策者深入研究。
文/ 本報記者張強 圖/ 本報記者邵權達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騫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緗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澆淇℃伅錛屼笉浠h〃涓柊紺懼拰涓柊緗戣鐐廣?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訛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