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的幾篇作品要與中小學生說再見了,我既惋惜又慶幸,因為時過境遷,對于魯迅精神,繼承內(nèi)涵遠勝過形式泛濫。
據(jù)報道,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語文教材中,魯迅作品明顯減少,只有《拿來主義》、《祝!泛汀都o念劉和珍君》3篇被保留下來。不少學生反映“魯迅的部分作品很難讀懂,文字較晦澀!北本⿴煷蟾街幸晃焕蠋熒踔撂寡裕骸棒斞缸髌穾缀蹩斐闪酥袑W語文教學的一塊雞肋!(8月12日,《成都商報》)
讀先生的作品,確實感到很壓抑,甚至感覺看不到希望,但這就是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更重要的是,能夠完整地還原這一現(xiàn)實,以警醒后人,這正是先生作品的力量。
所以,先生的作品怎么會“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呢?歸根結(jié)底,是品嘗方法不對,一味強調(diào)死記硬背,時刻提醒學生要聯(lián)系實際,考試出題“談對魯迅某作品的理解”,答案不是戰(zhàn)斗,就是黑暗,千篇一律,反正都是輔導書上的答案,絲毫沒有自己的見解,若按這樣的方法,不但不能學得先生精神的皮毛,反而會誤人子弟。
如今的中小學教育方式,只會導致大部分的人對魯迅先生及其作品心生反感,最終與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馳。進入大學之后,除了極少部分的人機緣巧合能夠重新認識,重新解讀魯迅之外,絕大部分人從此就與先生說再見了。
在中小學的教材中幾乎處處都有魯迅作品,天天見,月月學,年年背,誰都會產(chǎn)生厭煩心理,孩子們心里不免嘀咕:“怎么又是魯迅?”所以,引用先生自己說過的話,中國書籍雖然缺乏,給小孩子看的書尤其缺乏,但還萬萬輪不到先生的《吶喊》。
在當代,先生的作品決不能充斥著中小學教材也不能完全退出,我們應該選擇一些適合中小學生的魯迅作品放入教材,以啟發(fā)他們深入認識魯迅先生,繼而全面正確地領(lǐng)悟先生作品的精神內(nèi)涵,培養(yǎng)他們的獨立人格。原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王鐵仙教授的疾呼我們應該銘記在心:“中學語文教材決不能沒有魯迅作品!
無論什么時候,魯迅作品都不會過時,文章中滲透的獨立思考,批判黑暗的精神與今天的社會現(xiàn)實根本沒有時代的隔閡,因為國人的精神現(xiàn)狀依然容不得絲毫樂觀。不要一味強調(diào)晦澀難懂,教育的根本目的正在于喚醒民智,樹立精神,培養(yǎng)興趣。
我們必須慶幸,因為我們有魯迅先生,就像英國有莎翁,德國有歌德,俄國有托爾斯泰,中國人,不能不讀魯迅的文章,先生雖然死了,但他的精神還活著。
作者:姬學濤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