鑼鼓喧天的“個稅申報”,只以清淡開場。在北京,年收入12萬元以上的人至少有30萬到35萬,但截至上周末,只有七千人自行申報。這居然還是全國的最高紀錄,許多城市是“零申報”。
對此,國稅總局給出了三個原因:納稅人太忙;需要時間核對年收入;猶豫觀望。
一場旨在推動財富透明化、調(diào)節(jié)社會貧富差距的稅制改革,竟被如此廣泛地敷衍,稅務部門的三條解釋難以令人信服。
不錯,歲尾年頭,工作的確是多了點,但也不至于忙到連填個表都沒時間;計算年收入需要時間,但那只是算術(shù)問題,對于能成為“富人”的同志來說,耗費不了多少智商;等待觀望倒是事實,可根源還是制度缺陷。
在個稅申報制度超級成熟的美國,一個人的個稅申報信息完全跟身份證、工作證甚至銀行賬號、社會福利信息聯(lián)動,被整體納入個人信用體系。納稅人一旦沒有按時申報,小到超市刷卡,大到貸款買房、找工作,都將受到苛刻對待。但由于我們的信用體系嚴重缺失,即便故意不去申報,最多也就是一萬元的罰款。
更重要的是,在個稅成熟的國家,申報帶給納稅者的還有種種人性化的“回報”。在美國乃至歐洲,稅務部門會根據(jù)各個家庭的實際狀況進行合理“退還”——因為一個年收入雖達到若干萬、卻養(yǎng)著七口之家的勞動者,肯定生活煩惱多多。
此外,在美國,只要個稅申報的信息顯示你已經(jīng)持續(xù)繳稅一年以上,那么孩子讀書、上圖書館、走高速路、進公園等都是免費的。
跟美國中產(chǎn)階級一樣,國人同樣需要點“刺激”。如果認真納稅、堅持申報后所受到的待遇,跟申報前根本沒有區(qū)別,怎能激發(fā)人們自覺申報和納稅的動力呢?
因此,個稅自行申報的有效執(zhí)行,僅靠“富人”們的自覺不行,還應輔之以更人性化的賞罰制度作為配套。只有這樣,我們的個稅申報才會更加透明、更加科學合理。
稿件來源:北京晨報,作者:邢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