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VA在线观看播放,国产激情老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經濟新聞
    專家:減持美債是正常結構調整 并非反向操作
2009年08月19日 07:51 來源:經濟參考報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根據(jù)美國財政部日前公布的國際資本流動報告(TIC),截至6月末,中國持有美國國債達7764億美元,仍居各國之首。與5月末的數(shù)據(jù)8015億美元相比,減持251億美元,為近年來單月減持最高紀錄。

  6月主要海外投資者實際增持美國國債893億美元,其中第二大持有國日本,增持幅度達346億美元;第三大持有國英國增加502億美元,增幅更超過30.6%。也就是說,我國的減持與多數(shù)投資方的操作相反。

  “這種減持,可能是中國持有的部分美國國債到期,也可能是正常的結構調整,不足以說明是長期趨勢!敝袊ㄔO銀行高級研究員趙慶明表示。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張明也說,“減持”是否是長期趨勢有待觀察,如果7、8月份仍然呈現(xiàn)比較大減持規(guī)模,這種結論或許成立。近一年,中國增持美債的腳步一直未停,只在4月份小幅減持了44億美元。

  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也對媒體記者表示,“美國國債作為一個全球最大的投資品種,真要減持的話錢也沒什么地方去。中國持有的外匯規(guī)模太大,投入任何其他產品都無法避免外匯管理上的風險!

  從具體的期限分析來看,6月,中國凈購買美國長期國債266億美元,凈出售美國短期國債518億美元,結果造成中國凈出售美國國債251億美元,呈現(xiàn)出了較明顯的“拋短投長”現(xiàn)象。

  中國大量增持長期國債的現(xiàn)象與日本的情況也有相似。數(shù)據(jù)顯示,6月,日本凈購買美國長期國債327.5億美元,凈購買美國短期國債18.5億美元;與此同時,英國6月凈購買美國長期國債457億美元,凈購買美國短期國債45億美元。

  整體數(shù)據(jù)顯示,6月外國投資者凈購買美國長期國債1236億美元!霸趦糍徣朊绹L期國債方面,中國的市場操作與日本等其他美國的主要債權人是一致的,并沒有出現(xiàn)所謂的反向操作!睆埫鞅硎尽

  他說,各國在6月份集體增持美國長期國債的原因,可能依然是對全球經濟的反彈信心不足,對美聯(lián)儲在近期內加息的可能性看低,認為通貨膨脹與美元貶值依然是比較遙遠的威脅,美國長期國債收益率也沒有出現(xiàn)大家預期中的劇烈攀升。“如果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看淡,更多的資產仍將配置在較安全的美國國債上!睆埫髡f。

  美聯(lián)儲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上周在結束了兩天的會議后宣布的“將3000億美元國債的收購計劃延長1個月至10月,以實現(xiàn)市場的平穩(wěn)過渡”的消息能夠撫平投資者的情緒!爸袊顿Y者在2009年6月拋短投長,這并不意味著中國投資者變得更加重視美國國債市場蘊涵的雙重風險———即美元貶值與美國國債收益率上揚,而選擇進一步減持美元資產。中國以及全球投資者均選擇進一步增持美國長期國債,這反而說明,在短期內外國投資者對美國國債市場的信心明顯增強了!彼f。

  “外匯儲備管理必須遵循著流動性、安全性和收益性三原則,因此美國國債仍是目前較重要的投資方向!壁w慶明說。

  善用外匯儲備實現(xiàn)保值增值

  今年上半年,我國外匯儲備繼續(xù)保持增長,截至6月末,外匯儲備余額達2.1316萬億美元。

  如此充足的外匯儲備為我國經濟增強信心、防范風險、促進國民經濟平穩(wěn)運行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但是,如何提高外匯儲備使用效益、實現(xiàn)巨額外匯儲備的保值增值卻也成為擺在決策者面前的一道不大不小的難題。

  減持金融資產增加購入實物資產

  中國應把外匯儲備的使用與企業(yè)“走出去”戰(zhàn)略結合起來,應該購買更多長期的企業(yè)實際資產,而不是短期的金融資產。

  事實上,自金融危機之后,國內企業(yè)的海外收購行動就一直如火如荼地開展。據(jù)媒體報道,今年上半年中國石油化工企業(yè)相繼與俄羅斯、巴西、哈薩克斯坦、委內瑞拉等國簽署了一系列總值440億美元的“貸款換石油協(xié)議”,就是利用外匯儲備支持企業(yè)走出去的成功個案。

  此外,還有中國有色礦業(yè)集團今年對澳大利亞稀土礦業(yè)公司Lynas的收購,中石化和中海油13億美元收購安哥拉油田20%權益等。

【編輯:秦欣
 
請您登錄/注冊后發(fā)表觀點!  進入社區(qū)  查看評論>>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shù)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