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成立公司的過程,卻不像他們想象的那么簡單。
“你這個東西可能是非法的喲!”雖有市柑辦和李市鎮(zhèn)兩級領導出面協(xié)調,當地一家會計師事務所依然拒絕評估農民的土地經營權,“除非有這方面的文件下來”。
垂頭喪氣的農民發(fā)現,驗資、登記……前邊還有更多的攔路虎,眼看著成立“股田制”公司的創(chuàng)意難逃夭折噩運,國家開發(fā)銀行的深度參與帶來新的希望。2005年4月,這個政策性銀行在村里召開全村動員大會,得到絕大多數農民的擁護。
從2005年7月1日開始籌備的公司千呼萬喚終出來,到11月底終告成立。
這是重慶第一個——也許是全國第一個——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折資入股的公司,在官方尚未清晰表達土地流轉的明確立場之前,這個“股田制公司”是一個不折不扣沿著政策“紅線”打出的“擦邊球”。
在自家的公司打工
成立農民公司的最大初衷,是打造融資平臺。對于柑橘這個周期較長的產業(yè)而言,規(guī)模種植的前期投入讓農民吃不消。他們需要錢,卻貸不到款。成立公司了,就能解決融資主體資格問題。
成立公司的運作過程伴隨著巨大的法律、政策風險——評估師事務所不敢評估公司資產,會計師事務所不敢驗資,工商部門不敢注冊登記——“你這個東西可能是非法的喲!”
因為看好公司項目的前途,國家開發(fā)銀行愿意貸款給規(guī)劃中的公司,這個政策性銀行的深度參與,讓公司避免夭折。經政府、銀行、農戶多方努力,重慶嘉潤會計師事務所有限責任公司開展了評估——費用至今未支付。
2005年10月,仁偉公司這個能對外獨立承擔責任的法人實體終告成立。公司通過了自己的章程,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由公司的最高權力機關——股東大會選舉產生新的董事會,董事長兼任總經理,脫產抓管理。
公司76戶農民中的24戶,由股東推選、自愿參加果苗管理,4到6個月時間里,他們在自己的公司里打工,每天每人能掙30多元。另外的6到8個月,他們耕種自家剩下的田地,和以前相比,收入有了很大改觀。
這些“股東”很快發(fā)現,以前管護自家的果苗時愛怎么弄就怎么弄,但打工掙錢就沒這么隨意了。他們與公司簽訂投資目標和生長目標責任書,分片包干,責任到人,必須在公司的調控下,實施統(tǒng)一技術、統(tǒng)一治蟲、統(tǒng)一施肥、統(tǒng)一中耕除草、統(tǒng)一冬季清園、統(tǒng)一采果交果。每一年,柑橘株高、樹冠直徑都有可以量化的生長目標,超過這個量,就有獎,如果有兩次檢查未達到考察值,則出局。
“股東”收入有望翻番
國家開發(fā)銀行重慶分行已承諾為仁偉公司貸款60萬元,現已到位38萬元——成立公司后,牌坊村農民發(fā)展柑橘的融資、投入瓶頸解決了。
公司的集約化經營,讓更多農民沒有后顧之憂地從土地中解放了出來。76戶農民股東中,有120多名“正勞力(按:指18至60歲的男性)”。其中,只有4人在公司打工,其他的100多號“正勞力”,把土地交給公司等著分紅,自己外出打工掙錢。
推行科學管護的公司運行良好,實現了標準化生產,新技術得以不打折扣地使用。去年,重慶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災,仁偉公司的1萬多株柑橘樹只死了3株,而村里未加入公司的散戶,合計死掉3000多株。
公司統(tǒng)一購置生產資料,降低了供應成本。前年,統(tǒng)一購入30噸肥料、500公斤農藥,同期相比,成本下降了1萬元。公司統(tǒng)一與合作企業(yè)簽訂合同,實行最低收購保護價,降低了交易成本。
“以前,不少家庭全家出去打工,沒人管護果苗,遭了蟲害,我們這些管護很好的果苗也被感染了,我都不想搞柑橘了。”牌坊村3社陳位民說,現在公司統(tǒng)一管護,苗子長得很好。
種種好處讓那些未進入公司的農民羨慕。“貸款加入公司我都愿意!”3社的劉澤華說。
以前,牌坊村農民來自土地的年農業(yè)純收入不到1000元/人!拔夜烙嫷2015年,柑橘見成效了,大家的年農業(yè)純收入能達到3000元/人。”牌坊村村長、仁偉公司監(jiān)事長李貴才說。(記者 田文生)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