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經(jīng)濟新聞 |
近日,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公布了《關于調整固定本地電話等業(yè)務資費管理方式的通知》規(guī)定,固定電話原有資費標準的前3分鐘降低了50%,分別由原來的0.18元、0.2元、0.22元,降至0.09元、0.1元、0.11元,降幅達50%。(11月25日廣州日報)
電信資費向來都是民眾心中“永遠的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電信擁有國企身份,缺少市場競爭對手,有著說一不二的定價權所致。不過,現(xiàn)在兩部委基于保護消費者權益考量,改革部分電信資費管理方式,對固定本地電話等業(yè)務資費實行上限管理,也就是給電信資費套上了一副韁繩。固定電話“前3分鐘降50%”,便是此規(guī)定為民帶來的直接實惠。但這一實惠的實際效果到底會有多大呢?
工信部2009年1月的調查顯示,固話用戶減少100萬;而移動用戶凈增850萬戶,環(huán)比增加14.8%,同比與去年持平,顯示移動用戶增長相對強勁。從電信通話時間看,固話使用率繼續(xù)減少至465億次(相當于環(huán)比減少7.6%,同比減少17.1%);移動用戶通話時間為2580億分鐘(相當于環(huán)比減少2.3%,同比增加16.4%)。
這份數(shù)據(jù)表明,隨著移動通信的迅猛發(fā)展,固話已今非昔比,不再是民眾通信工具的首選。換言之,改革通信資費,先拿電信“開刀”,為民帶來的實惠,僅是間接的甚至是“隔靴搔癢”。這就不得不令大家質疑,如此改革是基于為消費者爭利益還是基于為電信謀發(fā)展?
由此來看,限定電信業(yè)務資費上限,也就是在電信和移動兩個“親生骨肉”之間搞某種平衡。面對移動用戶的逐年遞增,爭取和穩(wěn)定電信用戶的一種方法,就是走低價策略。
從眾多網(wǎng)友諸如“固話快沒人用了,才知道降價,手機費怎么不降?”的反應中,無不投射出一個簡單的道理,即通信資費的改革,當從民眾急需的所在入手,而不是選擇無關痛癢之處“開刀”。如此這般不觸及改革核心地帶的改革措施,勢必遭到民意反彈,改和不改又有什么區(qū)別呢?到頭來傷及的更是民眾對改革的信心和支持。
由此看來,固話資費“前3分鐘降50%”,不免給人“畫餅充饑”之感,與民眾期盼的通信資費改革相距甚大。(楊海東)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