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八月十一日電 題:六大指標凸顯中國不尋常變化
中新社記者 王永志
說中國在一九九二年經濟總量就超過日本,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國人來講,似乎是天方夜譚;倘若再說,中國經濟規(guī)模六年后超越美國,相信更讓許多人匪夷所思。不過,這不是咱家自吹自擂,是世界知名經濟學者安格斯·麥迪森接受中國記者如是說。據稱,麥迪森采用的核算方法是“購買力平價法”(PPP)。
對于中國經濟總量在世界上的份量和排行,不同的經濟學家、統計學家,也許有不同算法。但在舊中國廢墟上,走過六十年不平坦的路,特別是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取得不凡成就,卻是一個不爭事實。
國家統計局在共和國六十周年慶典來臨之際,用六大指標凸顯中國經濟不尋常的變化——
一、綜合國力實現由弱到強巨變,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高。
統計顯示,一九五二年,中國GDP只有六百七十九億元人民幣,占世界經濟總量比重甚;到一九七八年增加到三千六百四十五億元,只占百分之一點八;而到二00八年,一舉突破三十萬億元,位居美日之后的三甲,當年一天創(chuàng)造的財富量超過了一九五二年全年總量。
扣除價格因素,二00八年人均GDP比一九五二年增長三十二點四倍,人均國民總收入超過三千美元。按世界銀行劃分標準,中國已由長期以來的低收入國家躍升至世界中等收入國家行列。
二、商品和服務實現由嚴重短缺到豐富充裕的巨變,主要工農業(yè)產品的供給能力名列世界前茅。
二00八年,中國糧食產量達到五萬二千八百七十一萬噸,與一九四九年相比,糧食產量增長三點七倍,人均產量增九成一;棉花、油料等產量均以數倍、十幾倍增長計,谷物、肉類、棉花等產品產量穩(wěn)居世界首位。
解放初期,中國鋼產量、原油、發(fā)電量均居世界二十多位;如今,鋼居第一位,發(fā)電量居第二位,原油產量居第五位,中國已一躍成為世界制造業(yè)大國。
三、經濟結構實現由低到高、不均衡到相對均衡的巨大調整,經濟發(fā)展的協調性明顯增強。
建國初期,中國基本上是個農業(yè)國,到二00八年,第一產業(yè)由一九五二年的百分之五十一下降為百分之十一點三,第二產業(yè)由百分之二十點八上升為百分之四十八點六,第三產業(yè)則由百分之二十八點二大幅上升至百分之四十點一。
四、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yè)實現由薄弱到明顯增強的巨大飛躍,對經濟發(fā)展的支撐能力顯著增強。
暫不說把“貧油”、“缺電”的帽子扔進太平洋,僅高速公路總長度超六萬公里、移動電話用戶逾六億戶,就足以說明此中變化之大。
五、對外經濟實現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轉折,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規(guī)模均躍居世界前列。
簡而言之,對外貿易規(guī)模不斷擴大,總量躍居世界第三位;一九七九至二00八年,中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八千五百二十六億美元,利用外資連續(xù)多年位居發(fā)展中國家首位。
六、人民生活實現由貧困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正向全面小康目標邁進。
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一九四九年的不足百元,提高到二00八年的一萬五千余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一九四九年的四十四元,提高到二00八年的四千七百六十一元。去年底城鄉(xiāng)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達二十一點八萬億元,人均由一九五二年的一點六元增加到一萬六千多元。
中國經濟六十年之變數據、事例,枚不勝舉。當然,用溫家寶總理“多么大的經濟總量,除以十三億,都會變得很小”的算法,中國還遠沒有自大自滿的資格。要真正做到天人和諧、全面小康,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