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駁"中國H5N1禽流感病毒出現變異并流行"言論
中新網11月7日電 針對美國一刊物刊登的《中國出現H5N1禽流感變異病毒并出現流行》一文,中國知名專家近日接受新華社采訪時指出,文中所謂的“福建病毒”,并非新的變異株。專家亦駁斥所謂中國南方5個人感染病例是由“福建病毒”引起的說法。
國家禽流感參考實驗室主任、博士生導師陳化蘭表示,已注意到這篇文章。作為中國禽流感疫苗的發(fā)明者,陳化蘭指出,文章作者稱,2005年3月首次在福建分離到H5N1禽流感變異病毒“福建病毒”,并稱該病毒已經取代先前在華南不同地區(qū)流行的毒株,在福建、廣東、廣西、云南、貴州、湖南等6個省區(qū)的家禽中出現,并成為引發(fā)香港、老撾、馬來西亞、泰國等地新一波疫情暴發(fā)的流行毒株。這個觀點和結論是沒有科學根據的。事實上,文章中所謂的“福建病毒”并非新的變異株。這些病毒的基因序列與中國2004年初禽流感暴發(fā)時在湖南等地分離到的H5N1亞型禽流感病毒的基因高度同源(99%以上)。
陳化蘭表示,中國農業(yè)部門規(guī)定,國內發(fā)生的所有禽流感疫情和監(jiān)測陽性樣品都要在國家禽流感參考實驗室進行病毒分離和基因序列分析。2005年和2006年,我們也從南方的水禽中分離到一些病毒,并已向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世界動物衛(wèi)生組織(OIE)等國際組織公布。這些病毒在基因型上比較穩(wěn)定,它們在抗原性上沒有發(fā)生重大改變。
陳化蘭表示,2006年初,在農業(yè)部組織的禽流感監(jiān)測過程中,僅在北方的山西和寧夏分離到一個新的禽流感變異病毒,南方根本沒有。我們已將該毒株的序列公布到國際基因庫,農業(yè)部也向FAO、OIE等國際組織作了通報。從實驗結果看,該病毒株對哺乳動物的致病能力很低。我們實驗室已經針對該變異病毒開發(fā)出相應的診斷試劑和疫苗,新的疫苗已在山西、寧夏等地使用,有效地控制了這個病毒株引發(fā)疫情。
文章稱,中國南方有5個人感染病例是由“福建病毒”引起的,實際情況究竟如何?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研究所國家流感中心主任、研究員舒躍龍介紹說,2005年10月至今,中國內地共發(fā)現20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確診病例,其中,2005年7例,2006年13例,均為散發(fā)病例。病例涉及中國的12個省、區(qū)、市,分布以南方地區(qū)為主(其中南方18例,北方2例)。發(fā)病時間多處于冬春呼吸道疾病高發(fā)季節(jié)。通過對全部病例中分離到的16株H5N1禽流感病毒進行基因序列分析表明,從南方病例中分離到的15株禽流感病毒屬于同一組別,不存在其中5人是由所謂新的變異毒株引起的。而從北方病例(新疆病例)中分離到的1株禽流感病毒與青海候鳥、遼寧黑山家禽中分離到的病毒均為同一組病毒。從南方分離到的病毒與從北方分離到的病毒相比較存在較大差異,與越南、泰國等國從人禽流感病例中分離的病毒同樣存在較大差異。
舒躍龍指出,在中國內地分離到的16株禽流感病毒中,所有基因片段均為禽源,并不具備有效人傳人的生物學基礎。為加強國際交流和合作,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于2005年12月和2006年5月分別向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提供了2株和4株人禽流感病毒,并且在國際基因庫中公布了部分人禽流感病毒基因序列。
陳化蘭亦指出,文章多處稱“福建病毒”已在東南亞引起第三波禽流感大范圍流行,而文章本身的研究數據并不支持這一論斷。就像該文章作者曾在2年前就斷言所謂“基因Z型病毒”可能導致世界范圍的大流行。從實際情況看,這些斷言和“預測”都是一些比較主觀、隨意的猜測。
陳化蘭說,對重大動物疫病,特別是禽流感發(fā)展態(tài)勢的預測,往往對社會和群眾的心里會產生較大影響。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科學家,對未來疫病發(fā)生發(fā)展態(tài)勢的預測,都應持科學和謹慎的態(tài)度,應建立在大量的科學研究和真實可靠數據的基礎上。雖然作者兩年前的“基因Z型病毒”論在媒體上得到了廣泛的炒作,但學術界并沒有給予足夠的認同。正如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一位項目官員曾說:“基因Z型病毒”論讓人很迷惑,因為2004年禽流感暴發(fā)時,東南亞很多國家,包括中國,分離到的病毒并非都是所謂的“基因Z型病毒”!
陳化蘭并指出,該文章中一位參與研究的專家對媒體表示,無資料顯示文章中所稱病毒具有更高的致病性或更強的毒性,也不表示這種病毒比其它類型更有機會引發(fā)禽流感大流行。